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金融股集陸股上漲之大成
中資銀行本益比全球最低

陳怡如 文章摘錄自第1823期

年報公布後,金融股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也解除,度過了去年最壞的一年,金融股的本益比偏低優勢會再度吸引資金青睞。

中資股二○一四年年報進入最後階段,而年報的重頭戲就是銀行股。以銀行股為首的金融股,占中、港股市權重相當高,在大陸股市創下天量之際,上證指數與恆生指數卻缺乏激情表現,金融股的壓抑是關鍵之一。

由於降息趨勢已經形成,對金融股而言都屬偏空消息,因此,去年獲利表現將被作為評估今年展望的基準,在年報未揭曉之前,金融股的價值難有標準。重量級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壽等年報公布,年報的不確定性也消除,金融股的投資價值也浮現。

銀行股最壞情況已過

首先看到銀行股,獲利高成長的階段已經過去,已經公布的八家銀行股,除了屬於地方性商業銀行獲利仍有雙位數成長之外,全國性的大型銀行股只能保持五~八%的成長。

然而,去年對銀行股而言,堪稱是最難過的一年。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幾乎隨時可能引爆中國的金融危機,銀行必須承受被不良貸款倒債的風險;此外,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金融搶奪業務,包括支付寶、P2P等,銀行業除了要競推理財產品吸引客戶外,也要積極布局跨入互聯網金融。

反應在年報上,最顯著的就是所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提高到一%以上,尤其招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八三%提高到一.一一%幅度最大,招商銀行一向以靈活創新、穩定成長見長,通常也享有較高的本益比,但是同樣也免不了不良貸款率的增加,相應的包括撥備覆蓋率、貸款撥備率、資本充足率等評估銀行體質的各項指標,也都略見減分。

本益比全球最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經營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多數銀行的淨利差、淨利息收益率還能提升,保持獲利成長。那麼,今年在中國政府持續放水之下,獲利可望提升,企業倒債風險降低;地方政府債務以長債換短債,金融危機也可解除;互聯網金融在政策的規管下有序進行,銀行的互聯網金融布局也逐漸成形。

也就是說,去年是銀行股經營環境最惡劣的一年,今年擺脫掉這些陰影,加上未來將允許銀行混業經營,即可加入證券、保險等業務的金控模式,對銀行股而言都是重回成長軌道的機會。

以二○一四年EPS計算,龍頭股工商銀行的本益比只有六.○五倍,股價淨值比一.○九倍,若與在香港掛牌的匯豐控股(00005.HK)相比,匯豐控股去年獲利衰退,但本益比仍有一二.六倍,就國際上的比價角度,工商銀行的本益比還是很低。

保險股進入高成長期

再以A股的整體平均本益比約一八倍來看,銀行股更是本益比最低的業績股,低檔空間有限、上檔則是相當可期。在香港的中資銀行H股都比A股折價,一旦A股發動,H股也將同步跟進。工商銀行是龍頭指標,中國銀行有海外業務貢獻可期,招商銀行則仍是領先指標。

保險股的本益比雖然不低,但是因為中國居民逐漸培養保險觀念,尤其是壽險與健康險將進入高度成長期,保險股仍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成為金融股之中,最被看好的族群。

其中,中國平安係以保險為主體的金控公司,旗下還有銀行、證券、投資信託業務,平安銀行去年獲利成長三成,對中國平安的貢獻也大增。此外,中國平安在互聯網金融的布局算是最快,互聯網用戶規模達一.三七億戶,旗下的陸金所P2P交易規模居中國首位。

若就金融業的布局來看,中國平安是最完整的,也因為中國平安是目前唯一一家以金控模式存在的金融股,沒有可比價的對象。不過,若用市值/內含價值來看,中國平安比中國人壽、新華保險都低,近期中國平安股價相對強勢,也由此可知。

至於證券股,近日大陸股市成交量熱絡,證券股卻沒有跟著強勢表現,應是市場擔心證券股會遭到新加入競爭者分食大餅,除了銀行的混業經營會衝擊到券商之外,近期更傳出中國證監會擬提高外資在合資券商的持股比例上限至五一%,甚至到年底前開放外資獨資券商,這樣的利空消息讓證券股在近期股價逼近高點,卻遲遲無法創新高。但是,股市成交熱絡就是證券股最大利多,只要陸股持續放量,證券股股價還是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