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大中華股市 多頭新格局

黃齊元 文章摘錄自第1826期

中國大陸第四大證券公司廣發證券上周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發行價為每股H股一八.八五港元,由於中港股票市場活絡,上市案受到資金熱捧,首日上漲高達三四.四八%。本次赴港IPO總募資金額將接近二八○億港元,是今年整個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IPO,亦是迄今為止中資券商在港最大規模的IPO。富邦集團以基石投資人身分認購三億美元,首日帳面獲利高達一億美元。

A股和港股狂漲,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台股和台灣投資人,很多資金已轉往海外,相信未來還會持續流出。大陸不是沒有給台灣機會,去年給台灣高達一○○○億人民幣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投資A股,但是由於服貿未過而遭到擱置。從服貿至今,A股上漲約一倍,也就是說台灣投資人損失了可以賺五○○○億新台幣的機會,怎麼不令人扼腕。

港股通額度最近連續用盡,大陸資金大量湧入香港。港股目前一五五八檔主板股票平均本益比一○.八七倍,而二○八檔創業板股票平均本益比是七○倍左右,相較之下全部A股本益比二三倍,中小板超過五○倍,創業板將近一○○倍。香港散戶比例很低,內地散戶通過「滬港通」方式進去,將改變香港投資結構,對估值體系造成影響。

港股A股化大幅補漲

港股的「A股化」意味著香港股市將可能出現如中國A股一樣快速成長的機會。A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上海綜合指數已上漲一倍,由二○○○點上漲到四○○○點。股市快速成長,不僅很快形成了大眾股民的財富累積,而且也刺激後進投資者積極尋找其他補漲的市場和機會。

隨著滬港通的啟動及監管層允許公募基金及保險資金不需經過QDII進入香港股市,中國A股熱潮已徹底改變香港股市生態。港股的A股化在香港股市產生強烈回響,A股與港股間的價差也造成誘因,從恆生中國AH溢價指數觀察,A股溢價仍高達二一%,造成近期香港股市出現的壯觀場面:北水南流、股價狂飆、交易量迅速放大。預期這種狂漲格局短期內還會持續,但隨著大陸投資者開始轉進港股,兩地套利空間正逐漸縮小。

AH股中,大部分H股股價在短期內升幅超過五○%,其中個別規模小、概念好、業績佳的個股漲幅更可達一倍。「互聯網+」成就了創業板和中小板,而主板的關鍵詞則是「國企改革」與「一帶一路」。從央企改革到地方國企改革,新一輪國企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中國金融體系最大的問題是,過去一直看不到股市直接融資的重要性,而是長期依靠傳統商業銀行間接性的債權融資。未來大陸不能再走依靠傳統商業銀行來擔當社會融資的主角,傳統商業銀行必須讓位於資本市場,把資本市場發展成一個長期多頭市場,這樣股市才能擔當直接融資的重任。

特別得關注的是新三板,這很類似台灣的興櫃市場。新三板能發展成為中國的「那斯達克」,離不開國家政策面支持,中央希望通過新三板這一資本市場,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今年以來新三板漲幅已超過七成,遠高於上海及深圳股市。

大陸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由來已久,依靠現有金融體制無法解決。沒有新三板之前,中小企業面臨的現狀是:僅靠自有資金發展速度緩慢,想通過貸款因為缺乏好的抵押物而很難從銀行拿到,通過股權融資由於不能上市又面臨股權不值錢的尷尬,而中小企業想在A股上市難如登天,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也並不容易。

新三板處於歷史機遇

由於新三板不設財務門檻,申請掛牌的公司可以尚未盈利,只要股權結構清晰、經營合法規範、業務明確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股份公司,均可以經主辦券商推薦申請掛牌。中國國務院多次強調「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樣一個低門檻、全國性並配套有A股可以實現的全部融資功能的新三板市場,被寄予厚望,這正是新三板市場後市看好的原因。

在這個背景下,新三板目前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在新一輪經濟變革潮中,許多優秀的中小企業一定會抓住機遇獲得快速增長,而新三板市場正聚集越來越多優質企業。對投資者來說,新三板是未來五至十年中國最好的投資領域之一,也難怪券商和私募股權基金紛紛成立新三板基金。

根據大中華市場長期發展的趨勢,台灣投資人應該有以下的規劃。

第一、重新檢視大中華資產配置,增加對A股和港股的比重,不管是購買連結A股的ETF、購買海外基金或透過複委託下單投資港股。

第二、要抓住經濟發展的長期主軸,包括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和互聯網創新等政策。

第三、要長期投資而不要搶短,A股的大多頭剛開始,若市場短期拉回可能就是最佳買點。

第四、要學習參與投資大陸新三板及新創企業,大陸創新速度遠超越台灣,未來新創公司會捨棄美國而在中國上市,所以在未上市創投階段就應投資,才能享有長期增值空間。

(本專欄由黃齊元、李孟洲、鄺民彬、陳至勇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