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港股窪地效應顯現
A股低迷成常態 等待政策鬆綁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00期

去年以來中國官方的過度干預股市、人為護盤,間接導致A股估值偏高。市場資金流向港股,恆生成分股、高息H股、中小型股明顯受惠。

中秋前夕,陸股人氣極度低迷,上證指數三千點支撐再次面臨考驗。對於相對弱勢的A股來說,低迷的市況似乎是常態,原因可能來自《深港通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批准之後,內地資金流入相對便宜的港股、H股。就在資金大量出逃的同時,陸股的壓力或許還來自政策面。

政策趨緊 A股有壓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這份文件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借殼新規,內容主要是取消企業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以及延長大股東股份閉鎖期,以遏制短期投機和炒作。這樣的修改,可能導致借殼股重組上市的套利空間被壓縮,去年以來的A股「炒殼」熱潮也隨之降溫。

事實上,企業的兼併重組是去年以來A股的一大主題,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然而,今年六月至今已經有超過七○家公司併購重組宣告失敗,顯示中國官方針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始終很嚴,力度有增無減。

更引人注意的是,就在政策面趨緊的同時,還有大股東在跑貨。據統計,今年六月至少有超過二百家上市公司公告大股東減持,涉及金額接近三百億人民幣。九月以來,約九○家上市公司公告減持,涉及金額約一百億人民幣。

隨著大股東減持規模不斷攀高,違規減持的案例也時有所聞,而減持熱潮形成之因,主要是人為護盤。去年六月,因A股暴跌,證監會曾針對持股五%以上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發出不得減持股份的禁令。而且,此一禁令原本在今年初已到期,卻因為陸股觸發了熔斷機制而被延長。顯然,去年中國官方的過度干預股市、人為護盤的結果,一大後遺症是大股東減持,來自大股東的集體賣股壓力,似乎預告了A股短期之內上檔有壓。

H股投資價值顯現

嚴格說來,關於今年陸股弱勢的原因很多,政策面、資金面都對股市相對不利。因此,自從中國國務院於八月十六日批准《深港通實施方案》之後,陸股投資人並未對深圳市場抱以太高期望,幾家主要權值股如萬科A(000002)、美的集團(000333)、格力電器(000651)、平安銀行(000001)、五糧液(000858)、京東方(000725)、樂視網(300104)、海康威視(002415)等等,股價反向走弱。

「深港通」和「滬港通」帶來的效應確實有明顯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政策、資金,也在於兩地估值的差異。二○一四年四月,《滬港通實施方案》獲得批准之後,當時的A股比港股便宜(AH股溢價指數低於一○○),引發市場資金大量流向A股藍籌股。

今年八月「深港通」推出前後,則是港股比A股平均便宜二~三成(AH股股溢價指數高於一二○),儘管A股經歷了去年的股災,以及今年開春的暴跌,但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估值並未明顯降低,對資金的吸引力偏弱。因此,資金明顯流向港股,帶動恆生成分股、高息股一一大漲,內地資金則南下大買內銀H股。

過去兩年A股市場經常會用「價值窪地」一詞來形容一家公司的投資潛力,如今「價值窪地」一詞反而適用於港股、H股。就外資而言,寧可捨棄深市的中小企業、創業板公司,而更青睞港股中有業績支撐、體質健全的中小型股,外資券商對中資科技股、汽車股的關注程度也明顯提升。

長遠來看,「深港通」只是中國資本市場邁向國際化的一個階段性里程碑,長遠目標仍然是吸引更多境外資金進入A股市場。但A股的弱勢,似乎只能等待政策面、資金面的轉變,AH股股價差是否拉近,則是另一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