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封面故事

虹膜辨識讓手機更亮「眼」
提高資料安全防護等級、方便線上付費

江泰傑 文章摘錄自第1915期

生物辨識應用不斷向下扎根,與一般人生活更緊密相連,三星Note 7炒熱虹膜技術議題,市場期待為手機市場挹注新成長動能。

生物辨識近幾年大舉應用在手機領域,就是利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身體或行為特徵,如虹膜、指紋、臉形、聲紋、簽名、靜脈及DNA等,來辨別使用者身分。而生物辨識最主要的應用就是認證客戶本人,並保護客戶資料,其中的虹膜辨識,主要是利用每個人眼球中的虹膜具備獨一無二的血管、神經、肌纖維與色素細胞紋路,且如無意外,一輩子也不會改變的特性,所以廣泛應用在防盜與個資保護領域上。同時,虹膜辨識相對於其他種類的生物辨識,具備快速、方便又簡單的優勢,因此吸引手機廠的目光。

生物辨識大行其道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已經習慣將重要資料存放於手機中,若手機沒有一定程度的防盜能力,很容易在遺失手機的時候產生資料外流的危機。虹膜辨識會被應用在手機中,主要就是想提高手機資料的安全防護等級,以及線上付費機制的認證。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虹膜辨識的被仿冒可能性遠低於指紋辨識,除了前述的獨一無二優勢外,虹膜並不像指紋能透過膠帶等的方式來進行複製解鎖,所以就資料保護的這個角度來看,虹膜辨識其實優於指紋辨識,故,在未來行動裝置中搭載更高防護等級的虹膜技術這一想法就此萌生。

而炒熱虹膜辨識的話題,應該算是二○一六年下半年三星推出的旗艦機Galaxy Note 7,這款手機是三星首款配置虹膜辨識器的智慧型手機。雖然三星不是第一家將虹膜辨識應用在手機的廠商,先前日本富士通與微軟兩大品牌,均推出搭載虹膜辨識功能的手機,只是當時虹膜辨識的效率並沒有指紋辨識來得便利,因此這項技術就顯得雷聲大、雨點小。但是這一回,三星憑藉著手機的知名度與滲透率,配合日漸成熟的虹膜辨識技術,企圖從手機領域上奪回消費者目光。

現階段技術尚不完美

虹膜辨識雖然安全,但仍有不少限制!相關業者指出,主要的限制在於虹膜辨識需透過遠距紅外線偵測,因此若是在大太陽下,又或者是佩戴會反光的眼鏡、隱形眼鏡等,將會增加辨識困難度。同時,虹膜辨識為增加辨識精準度,需要利用紅外光照射虹膜,再由紅外線攝影機拍下虹膜影像並分析。但是,問題是紅外光對於視力的影響,目前在醫學界並無一定的定論,也就是說影響視力的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光是從三星針對紅外光的免責聲明中,也可窺探出紅外光對於影響視力這方面的不確定性。

再者,現有相機為避免太多雜訊影響成像品質,會屏蔽掉紅外光,導致虹膜辨識系統需要另一個能獨立感測紅外光的相機支援,導致成本居高不下,這絕對與目前品牌業者致力於壓低成本的政策背道而馳。而且成本過高,市場接受度不明的情況下,自然成為另一個手機廠導入虹膜技術的阻礙。

還有,現階段的行動支付環境,從法規到基礎建設等區塊,都仍有許多問題需克服,若網路營運商或是品牌廠能加速推出行動支付相關應用,催生基礎環境成熟,才會有利虹膜辨識技術的進一步啟動發展。

台廠拚「虹」潮商機

虹膜辨識有些許不完美,話雖如此,但這項在手機上的新應用,仍是讓專業研究機構看好,比方說,研究機構TrendForce旗下綠能事業處LEDinside,在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提出,臉部與虹膜辨識功能在行動裝置應用將逐漸普及,預估到了二○二○年搭載紅外光辨識感測器的行動裝置將達四億部,同時該費報告的內容也明確指出,二○二○年紅外光LED,光是應用於臉部與虹膜辨識的產值,預估可就達二.五億美元的規模,用一個量化的數字來比較,大約是億光(2393)目前三分之一的年營收,因此,業者認為,臉部辨識的需求肯定會成為紅外光LED最具潛力的應用之一。

看好這塊商機,搶進虹膜技術這塊大餅的台灣廠商已有不少,相關應用包括有IC設計的原相(3227),近兩年內在美國成功申請瞳孔偵測、多種生物辨識系統、虹膜影像擷取及辨識、眼球追蹤辨識及控制等專利,市場預期明、後年兩年可望推出虹膜感測相關晶片;IC封裝的精材(3374)有了富爸爸台積電(2330)的支援,目前與日系一線的光學廠在虹膜辨識的光學產品上陸續進行合作開發,據傳言指出,如果順利開發完成可能用於一七年新一代的iPhone上;至於IR LED涉入的廠商則是較多,有晶電(2448)、光鋐(4956)、光磊(2340)、研晶(6559)、億光(2393)等,隨著虹膜辨識利用手機市場滲透率持續放大,相關台廠就有機會受惠這波「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