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元祖食品高估值令人垂涎
A股IPO造富運動 台商不缺席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17期

新年剛剛開始,A股IPO市場就飄起濃濃的「台味」;匯頂科技、亞翔集成、元祖食品順利掛牌,分別代表了台商參與A股IPO的三種模式。

因為去年初的股災一度陷入停滯的A股IPO市場,近期又轉趨熱絡。近兩個月以來,中國證監會核發了近百家IPO企業的首發申請,等於平均每個交易日有兩家新股上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也正式突破三千家。新股發行節奏加快,短期對於滬深兩市的交易量和行情變化,或多或少都有影響,但盤面上依舊是小股橫行,其中就包括有台資背景的亞翔集成(603929.SH)、元祖食品(603886.SH)。

新股造富運動

新股上市後出現連續漲停,是A股獨有的景象。據統計,去年的上市新股平均會出現十二根連續漲停,最高紀錄則是海天精工(601882.SH)連拉三○根漲停。海天精工成為年度最強新股,原因在於它獲利不多、股本大,發行價只有一.五元(人民幣,下同),號稱最便宜的新股。一家不怎麼賺錢的公司,一掛牌立刻暴漲,當然很讓人羨慕,畢竟台股的新掛牌公司可是經常會「破發」的。

自從二○一四年重啟IPO以來,監管層針對新股發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重點有三條:限定新股上市首日四四%的最高漲幅、新股發行本益比上限為二三倍、先申購後繳款。其中,設定二三倍本益比的定價上限是不成文規定,按此規定計算,多數新股低於市價發行,等於間接開啟了新股飆漲模式。但是每當新股密集發行期間,資金凍結也是困擾市場的一大問題。

IPO新制帶來的主要影響,則是A股炒作風氣更盛,以及社會財富發生轉移。去年中國證監會共核發了二八○家企業的IPO申請,其中有近百家集中在十一、十二月,絕大多數是籌資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今年初,新股上市的節奏更快,每日約二~三家,如果情況順利(A股不發生股災),預計全年至少有四百家企業順利IPO,原先等待A股IPO的七百多家企業也將消化大半。

IPO審查速度加快,新股不敗神話也將持續上演,自然人股東身價一夕暴增。像是由聯發科(2454)轉投資的匯頂科技(603160.SH),去年十月掛牌後連拉二○根漲停,總市值一度超越母公司聯發科。據中國媒體報導,匯頂董座張帆持股市值達二二一億(截至去年底),榮登新股富人榜首。

台商轉戰A股

過去幾個月,赴A股上市的台商一一冒出頭,除了匯頂之外,亞翔集成、元祖食品都十分具代表性,這三家企業也分別代表台商參與A股IPO的三種類型。有別於聯發科與匯頂的轉投資模式,設備供應商亞翔(6139)則是母子分拆,也就是分拆大陸業務亞翔集成在A股上市,成為母公司分拆的「T+A」股首例(同時在台股及A股掛牌)。至於元祖食品,已經透過股權轉換變身中資企業,兩岸事業早已分家。

從啟動股權轉換到去年底正式掛牌,元祖食品登陸A股,前後歷時四年。上市後與同業的最大不同是享有超高本益比。以發行價格每股十.一六元,發行本益比近二三倍計算,在連拉十根漲停之後,本益比竟高達七○倍。

台資食品業命運各異

以雪餅打響名號的元祖食品,在中國擁有超過六百家門市,營運規模和克莉絲汀(01210.HK)差不多。克莉絲汀則是第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烘焙企業,在上海地區頗具規模,但掛牌之後連續虧損,大量關店,目前股價還不到○.五港元,早已淪為細價股。由此可見,本益比高低對於企業選擇上市地,無疑是很大的誘因。

然而,台資企業紛紛轉戰A股的同時,台商所處的經營環境卻每況愈下。除了店面租金、人工成本大漲外,融資管道原本就受限,人民幣貶值勢必增加生產成本,何況台商還要被查稅,中國加大查稅力度,難免讓台商倍感壓力。

早期進軍中國的台商,以食品、餐飲業最多,如今發展境遇大不相同。最近才宣布解散台灣區業務的康師傅,引起中國傳媒的高度關注,因為康師傅方便麵是伴隨許多人成長記憶的食品,但康師傅控股(00322)總市值卻在短短五年內縮水近九百億港幣。

同樣陷入困境的還有統一中控(00220)。過去幾年,統一在中國有多項產品做出口碑,像是老壇酸菜牛肉麵、統一奶茶、冰紅茶、小茗同學等等。然而,經營策略求新求變的統一中控,卻同樣遭遇困局,也只能將原因歸咎於大環境。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以及飲料市場競爭過於激烈,導致綜合食品、飲料業陷入整體性衰退。

相較之下,大宗物資類股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受惠豬價、飼料價格上漲,大成(1210)、卜蜂(1215)去年獲利都創下近年新高,股價表現自然遠勝食品、飲料業者。整體而言,食品股的業績與股價強弱有別,區別十分顯著,而中國業務比重較低的業者,營運往往優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