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陸汽車擬藉外銷殺出血路
解決產能過剩 推不動內需怎麼辦?

蘇彬貴 文章摘錄自第1935期

為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政府將全力拓展汽車外銷,並先以新興市場為目標;目前伊朗每年進口自中國的汽車總數量,就接近了五○萬輛。

儘管中國政府有心要將其以「出口」(製造業)為導向的經濟型態,轉型為「消費」(服務業)為主的型態;然而,到目前為止,這樣子的調整一直是「說易行難」。

長久以來當地所扮演的「世界工廠」的角色,固然給其經濟帶來持續性的高度成長,以及提供人們從貧困中翻身的機會;然投入太深,卻也讓當今中國諸多的產業,都有著嚴重而難解的產能過剩(overcapacity)問題。除了鋼鐵、玻璃及太陽能板(solar panel)等之外,目前當地汽車業的產能利用率,隨著不同地方雖有所明顯差異,不過,也都介於八○%至最低的僅六○%的水平而已。儘管如此,中國汽車業生產過剩還在惡化當中。

汽車產業提供就業機會

現在中國市場每年所生產的汽車總數量,累計已高達二八○○萬輛左右,比起美國的一七○○萬輛(當地市場吸納可觀的進口汽車),還高出了達近六成五的幅度。而儘管當地已躋身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一個市場了,也難以吸納如此龐大的汽車數量;因為需求成長的速度(環境污染會是個限制),根本趕不上產能的增加。況且,中國政府在去年終止了購車獎勵措施之後,使得市場供過於求的壓力,就立即顯得更大。

在這樣的情勢下,按理,當地的汽車產業界,應當想辦法來縮減過多的產能(透過合併等方式);不過,這條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因為「反其道而行」,將會傷害到既得利益者:光是汽車及其相關的產業,目前就給全中國提供了近一成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政府亦有達十%的稅收,也都來自這個產業。當地有許多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汽車產業,背後其實是由地方政府在支撐著;因為就如同產能過剩的鋼鐵、玻璃及太陽能板等一般,這些汽車公司也給當地提供了就業機會。

如此一來,「出口」也再度成了中國解決其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的一個捷徑。四月底,中國政府發布了當地汽車產業最新版的長程發展計畫與政策;其中相當值得注意的是,其對於進軍先進國家市場的一個企圖心,包括要提升汽車的總銷售量,以及市場占有率。根據當局所擬定的長程計劃,在未來的三年間,中國要將其每年汽車總生產量的目標,提高至達三○○○萬輛的水平;並且到了二○二五年,將該目標進一步提高為三五○○萬輛(即再增長十六%的幅度)。

事實上,目前當地汽車的總出口數量,尚不到百萬輛,占據其總生產量的僅二~三%的比重;而且,以其汽車的品質在先進國家的市場中,還找不到任何的出路。

廣州汽車進軍美國市場

因此,未來中國汽車外銷市場拓展的目標,自然會先選擇新興市場(以低價競爭的方式);目前伊朗每年進口自中國的汽車總數量,就接近了五○萬輛。而隨著當地汽車生產量愈趨龐大,其出口的壓力也愈大。這樣子的發展,給予諸如南韓的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及法國雷諾(Renault)等在新興市場經營有成的外國同業,所可能造成的競爭壓力,將不容小看。

而既然汽車輸出已成了國家政策,未來中國能否培養出國際級的業者?目前看起來,這個問題還言之過早。不過,中國有兩家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今年來股價表現卻很亮麗:一是廣州汽車集團(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簡為GAC;股票代號:2238 HK Equity),今年來上漲三七%(股價並已逼近歷史新高);另外一檔則是吉利汽車(Geely Automotive;股票代號:175 HK Equity),漲幅更高達五二%。

儘管其實八字都還沒一撇,廣州汽車集團還是硬著頭皮向前行,並計畫最早在明年可以進軍美國市場;該集團於是計畫今年在當地投資先開設一個研究發展中心。而在吉利汽車方面,則是透過一○○%收購的瑞典富豪汽車(Volvo),間接地大步跨進了美國市場。

二○一五年Volvo在美國破土興造其在當地的第一座工廠。預估明年底該工廠將開始生產S60轎跑車;工廠完工之後,年產能將可達十萬輛;美國正是該公司成長最快的一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