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港股二○年的變與不變
中資崛起 恆指「染紅」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41期

從九七回歸到現在,香港股市幾乎換了一個樣貌,大量中資湧港,恆指逐漸「染紅」;然而,股市的結構雖然變了,卻依舊「港味」十足。

香港回歸二○周年,到底改變了多少?」這句話最近在中港輿論界掀起一陣討論,與此相關的議題包括政治、經濟、民眾生活、影視娛樂、股市房市等等。然而各界看法卻十分兩極,樂觀的一方始終相信,香港與內地越走越近,現在的香港比起二○年前要進步很多。另一派則比較悲觀,他們認為香港在許多方面過於迎合內地,已逐漸失去「港味」。

屢屢化險為夷

對香港來說,一九九七無疑是個重要分界點,這一年香港主權正式移交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但是對港股來說,卻是一連串動盪的開始。先是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恆指從九七年八月的一六八二○高點,跌到隔年八月六五四四點,波段暴跌六成,逼得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儲備投入股市,才擊退國際炒家。但好景不長,緊接著又是二○○○年的美國網路泡沫,以及○三年SARS疫情爆發,恆指在這段時間下跌五四%。

在回歸的頭幾年,市場歷經大風大雨,股市激烈動盪,聯繫匯率制度也一度遭受挑戰,但是這一切還比不上○八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來得嚴重。○七年由於市場資金熱炒港股直通車,令恆指首次升破三萬點,一度來到三一九五八點歷史新高,卻又在隔一年的金融危機中狂瀉逾六成,波段下跌逾兩萬點。

最近一次危機,則是一五年的「大時代」事件,事件緣由是香港TVB復播電視劇集「大時代」,而以往只要此劇一播出,都會造成港股不同程度的下跌,結果恆指又在這段跌勢中跌掉一萬點。從歷史走勢來看,恆指每逢大幅修正,即便不是跌掉六成,也起碼要跌個一萬點。但長期而言,卻又保持在上升趨勢之中,屢遭危機總能逢凶化吉。

從二○年前回歸前夕的一五一九六點起算,截至二十七日恆指累積上漲一○六四三點,幅度達七○%。期間港股總市值由三.二兆,成長至二八兆港元,增幅逾八倍;上市公司家數也由六一九家,擴增至二○二○家。二○年前回歸初期,赴港上市的中資公司只有三九家,占港股市值約一.五%;如今內地上市企業已突破千家,占港股市值約六三%。

港資風光不再

對港股來說,回歸前十年歷經起伏跌宕,後十年則是「中資話事」的新時代。中資大量湧港,影響力不斷加深,幾乎撐起港股半邊天,也令不少港人不禁感嘆,恆生指數在本質上已經變成中港股市指數,今時今日的港資,還剩下多少自己的金融版圖。

從九七回歸到現在,香港股市幾乎換了一個樣貌,尤其中移動(00941.HK)、中石油(00857.HK)、中石化(00386.HK)掛牌,都是當時港股的大事件。最具指標意義的則是○六年H股建行(00939.HK)納入恆生成分股,此後不斷有中資企業成為藍籌新貴。

根據恆生指數公司的最新季檢結果,目前五○檔成分股中,逾半是國企紅籌,在前十大成分股中有六席是中資。其中,第一大權值股騰訊(00700.HK)由於漲幅過大,甚至被迫下調比重至十%,但因應新權重而產生的基金賣壓,似乎對短線股價影響不大。

此外,今年三月恆指成分股加入吉利汽車(00175.HK)、剔除利豐(00494.HK),未來可能加入舜宇光學(02382.HK)、剔除百麗國際(01880.HK)或國泰航空(00293.HK),都說明中資民營企業的影響力竄升。

性格極端卻充滿活力

二○年來香港確實改變很多,除了恆指逐漸「染紅」,股市組成結構也變了,但港資的地產霸權卻難以撼動。以《富比士》富豪榜為例,回歸前的地產業四大家族─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氏家族在二○年後地位依舊沒變;像伯恩光學那樣,靠製造手機玻璃致富的民營企業,在香港也只是一個特例。

一個以金融、地產股為主的市場,港股的表現往往不被看好,甚至經常被放空機構盯上。但奇怪的是,恆指的長期回報率明顯優於許多發達國家,港股依舊充滿活力。

此外,在個股評價上,港股也別具特色。例如十三年前以三.七港元上市的騰訊,至今股價漲幅已達三八九倍,買盤依然不斷湧入,市場並不吝給予優質股更高的評價。但另一方面,港股又同時存在許多紅底股(百元股)變蚊股(細價股)的例子,像思捷環球(00330.HK)就是;甚至並不介意讓一支毫無基本面的公司跌到一文不值,像輝山乳業(06863.HK)就是。儘管二○年來香港變了很多,但股市的表現依舊「港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