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中港資本市場「小三通」成行
債券通加速落地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42期

債券通從籌備到試營運,只用了短短三個月;也許初期效益不大,最終目的是把更多中國商品,放在香港這個「貨架」上。

六月二十一日,在A股被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同一天,中國人行公布了《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宣告籌備近一年半的「債券通」已開通在即。一日之內,就辦成兩件大喜事,也代表中港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將往前再邁出一大步。

搞活二級市場

七月三日是債券通上線試營運的大日子,首日交易量就達到七○億,共有七○家境外機構參與交易,交易券種涵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政府機構債券等等。官方深信,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水平遠高於發達國家,一旦在岸人民幣債券被納入國際三大主流債券指數(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債券指數、花旗全球主權債指數、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將帶動至少一千五百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債市。

目前中國債市經核可的五百家境外投資者,實際持債總量約八千億人民幣,還不到市場二%,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有其迫切性。但債券通開通初期,可能無法帶來太多增量資金,因為長期以來國際信評機構無法進入中國,外資對當地信評並不信任。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直截了當地說,債券通開通以後,大陸所有債都可以買,最終任務是要搞活二級市場。他將目前中港的互聯互通機制,比喻成道路、橋梁,至於有沒有人通過,取決於商品是否讓人有購買慾,港交所該做的事,是把更多商品放在香港這個「貨架」上。

從時程來看,債券通從醞釀、籌備到試營運,落地時間堪稱神速。去年一月,港交所公布的《戰略規劃二○一六~二○一八》,債券通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直到今年三月兩會才由中共總理李克強對外宣示將展開試行。這段空窗期,中國金融市場並不穩定,人民幣大幅貶值引發走資潮,官方加強整治金融機構,期間中國債市還一度發生錢荒。

三月兩會之後,關於債券通的通車路線圖已逐漸明朗,雖然發生穆迪降評事件,還是在短短三個月內,將相關法規、市場規則、具體操作方案都安排妥當。試營運初期,債券通只對的北向交易開了綠燈,讓境外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

香港角色吃重

和滬港通、深港通相比,債券通尚未建立真正的互聯互通機制,初期只開放北向交易的單行道,而且先北後南、國債先行。至於南向交易暫不開放,官方解釋是香港債券市場規模較小,大約只有港股的十分之一,開通的作用不大。

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的互聯互通機制成行之後,或許可以視為中港資本市場的「小三通」。事實上,債券通開通之前,中國官媒已經將它定義為是補足香港債券市場的厚禮,但部分港媒卻說這是一項「救國任務」,輸出國債的目的,是在緩解人民幣超發所引發的債務風險。

今年來,中國官方制定一系列關於香港的金融政策,至少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亞投行、債券通等等,同時還要對港府不斷施加政治影響。顯然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責大任,必須靠香港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