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封面故事

Tesla衝高
電動車明星 股 飆速


馮欣仁 文章摘錄自第1947期

儘管市場對於Tesla看法多空二極化,但Tesla今年以來股價與總市值不斷飆升, 早已超越百年汽車大廠福特,僅次於豐田、福斯、賓士、BMW等傳統車廠。 此外,各國政府陸續制定嚴格的環保法規,促使各家車廠也加入電動車的生產行列, 這股電動車熱潮勢必將帶動相關產業鏈蓬勃發展。

五年前,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股價從不到三○美元一路飆漲,如今最高來到三八六.九九美元,五年的時間股價大漲超過十倍;總市值更衝高至五九二億美元,已超越美國三大車廠,位居全球第五大市值的汽車公司。若攤開Tesla歷年財報,卻是處於虧損狀態居多。然而,Tesla何以能夠享有如此高的本夢比,相信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這也引發市場法人多空言論大戰。

姑且不論Tesla的營運與財務面,若單從Tesla所推出的二款車型Model S與Model X,無論是外觀設計或是科技感的內裝,都顛覆了傳統汽車廠的設計思維,成功塑造出Tesla在電動車市場的新典範;有不少同業都把Tesla當作假想敵,凸顯出Tesla在產業的領導地位。只要能搭上Tesla的汽車零件或是車用電子廠,股價自然而然就會水漲船高。

Tesla所引爆的電動車浪潮,已成為投資市場的新顯學,除了掌握Telsa相關概念股之外,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如電池材料(正極、負極材料、電解液、隔離膜)、驅動馬達、電池管理系統(BMS)等,也是投資的一大亮點。

和大營運逐季增溫

談到Tesla供應鏈,不得不提到獨家供應Tesla減速箱齒輪的和大(1536),由於當年Tesla發表的第一款車Roadster,因減速齒輪箱發出異音,造成銷售表現不理想,經和大研發後排除特斯拉困擾許久的異音問題,成為特斯拉的合作好夥伴,自此和大就成為Tesla減速箱齒輪組件獨家供應商。正因為是獨家供應商,也讓和大營運自二○一二年開始逐年成長,受惠於特斯拉訂單擴增,讓和大一六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獲利更可望同步創高。和大也因搭上Tesla,股價從一三年的十六.五五元起漲,最高來到一七三.五元,短短三年多,股價大漲九.四八倍。

隨著Tesla Model 3大量出貨,根據Tesla生產時間表計算,Model 3自七、八及九月交貨量會跳升到每周一千台、二千台;最快十月開始出貨量會急速攀升,一周的出貨量達到一萬台,和大因應需求,已經啟動產能擴充,嘉義大埔美七條全自動化生產線量陸續量產,同時也進行擴充後,明年十四條智能化生產線會全面啟用,交貨量也跟著攀升。下半年隨著產能開出,和大的營收將逐月增溫,業績可望優於上半年,全年營收將突破七○億元大關,改寫歷史新高,若新台幣匯率持穩,今年EPS挑戰五元。

法規推動電動車發展

雖然去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占新車銷量僅約一%,但隨著各國政府針對傳統燃油車的廢氣排放標準日益嚴苛,也促使各家車廠開始投入電動車的生產。繼法國宣布於二○四○年起全面禁止銷售汽、柴油車後,英國日前也同樣地宣布從二○四○年起全面禁止銷售燃油車,屆時電動車將成為市場主流。

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及油國組織(OPEC)已經開始將電動車真正視為一項長期的威脅。彭博能源財經研究團隊(BNEF)預估,到二○四○年,每天汽車對石油的需求量將比現在減少八百萬桶,相當於伊朗與伊拉克的總產量。OPEC去年預測二○四○年時全球只有四六○○萬輛電動車,但現在已將數字上修到二億六六○○億輛,全球市占率也上修到十二%;對柴油車的預測數量,也比一年前減少一半。

豐田攜手馬自達攻EV

在豐厚的補貼等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已連續二年穩居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一○○.四萬輛,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五○%以上。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十九.五萬輛,其中純電動車銷量占七五%。預計三年內,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仍將保持三五~四○%的年增長率,到二○二○年,銷量將達一五○萬輛。

依照中國新規定顯示,各家車廠自二○一八年起,必須在中國生產純電動、或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車。預計到二○二○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量要占到該車商全年汽車總產量的十二%;其中,德國福斯、美國通用汽車及日本日產汽車在中國生產純電動汽車的態度最為積極。福斯汽車與中國江淮汽車合資的合肥電動汽車組裝工廠在七月初開工興建,年產能十萬輛電動汽車,預計一八年完工量產;此外,福斯計畫二○二五年在全球售出一○○萬輛純電動汽車,其中約六成將銷向中國。

日前瑞典富豪(Volvo)汽車公司宣布計畫停止生產純汽、柴油引擎汽車,從一九年起富豪僅販售電動車及插電式混合電動車,Volvo成為全球第一家宣布將全面停產純內燃機引擎汽車的車廠。此外,吉利汽車為深化電動汽車(EV)的研發等技術合作,將與Volvo成立合資公司。吉利將透過電動汽車等先進技術與零部件採購方面的合作,提高整個集團的競爭力。

日本汽車龍頭豐田宣布與馬自達締結新聯盟,凸顯全球汽車工業整併與合作的趨勢進一步加速,以協助業者減輕新車開發成本升高和全球相關法規趨嚴的壓力。為趕上時代潮流,汽車製造商競相開發電動車與自駕車,但新技術的研發所費不貲,促使業者紛紛尋求與同業結盟,以分擔成本。

顯然,在各國政府法令主導之下,電動車已是大勢所趨,國內汽車零組件與車用電子廠商,必須及早因應,加緊卡位在這股大商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