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長和集團加速去地產化
賣出中港、轉進歐洲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47期

香港首富李嘉誠逐漸除去中國色彩,被認為是一項明智的舉動;由地產業務轉進民生相關的實業資產,可能是時勢所趨。

近日香港首富李嘉誠大舉處分香港資產、加碼歐洲,再度成為媒體焦點。長江和記實業旗下的和記電訊七月三十日發布公告,以一四四.九七億港元出售子公司和記環球電訊的全部股權。而且就在三天前的七月二十七日,才以四五億歐元(約四一二億港元)買下德國一家能源管理公司。這兩項交易案並不令人意外,也大致符合李嘉誠過去幾年的投資路線圖,比較令人好奇的是,他為何要堅持出售中港資產、轉進歐洲?

「別讓李嘉誠跑了」

幾年前,長和集團開始大舉拋售內地資產,內地媒體的評論並不友善,「李嘉誠逃離中國」、「別讓李嘉誠跑了」等醒目的字眼,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逼得香港首富只能不斷出面滅火,但並未阻止他撤資的步伐。

據媒體報導,在過去九年時間裡,長和系至少出脫內地及香港房產近千億人民幣,最近的一次是去年以二三○億港元出售陸家嘴世紀匯廣場,最密集的時候則是在二○一三~一四年,當時的大陸房市漲勢正猛,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卻大力出脫大陸房地產,一般認為李嘉誠急於撤資的舉動可能是出於政治考量。

關於李嘉誠撤資的報導,時間點大約在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不久後。二○一三年三月,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超市在中國各地陸續關店,似乎是撤資行動的開端。於此同時,香港社會也瀰漫一股仇富情緒,當時的李嘉誠正處於風暴中心,和黃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發生罷工事件,碼頭工人走上街頭聚集示威,得到許多市民的同情與支持,堂堂地產大亨淪為各界的攻擊對象。

二○一三年八月,和記黃埔、長江實業各自處分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各五○%股權,此後多次拋售內地房產。直到二○一四年十一月,在已公告的項目中,共計處分七筆房產,套現約三一○億港元。這段時間,李嘉誠撤資、遷移註冊地等傳言不斷,香港還發生「占領中環事件」。

二○一五年一月,長和系展開世紀重組,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宣布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合併後的長江和記實業接手長實及和黃的所有非地產業務,並成立長實地產(01113.HK)接手所有地產業務。

此外,遷移註冊地的市場傳言也獲得證實,長和與長地的註冊地由香港變更為英屬開曼群島。對此,李嘉誠的解釋是做生意需要平衡風險。

轉進實業資產

曾經多次強調無意撤資、永不遷冊的李嘉誠,實際上已經將事業體大規模遷移至海外,在中港商界的影響力逐漸淡化。陸續賣掉中港資產之後,李嘉誠的投資遍及歐洲、紐澳,加碼英國的電網、水務、煤氣、電信業務,英國媒體說他幾乎買下半個英國。

港媒揣測他合併重組、轉移註冊地的原因,主要還是政治考量,日後若遇到官司,香港法院並無司法權力,最終審核權將歸英國最高法院。

從剛發布的上半年財報來看,長和的事業領域十分廣泛,主要是地產與酒店、零售、基建、能源、港口等業務。其中,長和有半數收入來自歐洲,EBITDA(稅前息前淨利)三一%來自英國。儘管可能面臨英國脫歐的負面衝擊,今年上半年集團淨利達到一五九.一九億港元,年增六.六九%,每股獲利四.一三港元。

相較之下,集團的地產業務仍是相對出色,長實地產上半年淨利為一四四.一億港元,年增六七%。然而,近期長實地產決定更名,將其中文名稱更改為「長江實業集團」,也就是拿掉「地產」二字,並且朝基建、收租物業、飛機租賃等新業務發展,此舉被解讀為是在淡化地產商的色彩。

顯然,長和集團持續出售中港資產,除了在去中國化,也在去地產化。去掉中國色彩,被認為是一項明智的舉動,由地產業務轉進民生相關的實業資產,可能是時勢所趨。

分散投資風險

過去,李嘉誠多次為火熱的中港房市提出預警。他認為太多人做地產、炒樓,市場上過多的競爭,樓市遲早有一天要「爆煲」,因此,集團不能只做地產,資金必須投入有固定收入的物業、商場、酒店。儘管香港樓市在發生占中事件後又大漲,他還是寧做收租佬。

李嘉誠一貫提倡要關注長期回報、分散投資風險,「所有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都在他的事業布局中得到實現。如果有一天中國經濟或香港樓市發生無法預期的風險,對這位地產霸主的影響可能不大,因為英國才是他的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