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AI先行 「中國芯」初現端倪
自主研發至關重要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55期

藉由華為新機即將發表,IP公司寒武紀完成A輪融資,AI題材持續在資本市場發酵,中國人工智慧再度成為焦點。

按照往例,臨近國慶長假的A股通常變化不大,指數跌多漲少,市場交易清淡。今年當然也不例外,盤面上除了EV(電動車)與AI(人工智慧),並無太多亮點。九月以來,A股幾乎就由這兩大題材輪流擔綱演出,EV飆速主要是受新能源汽車新政所帶動,而AI雄起,可能是受了幾個事件的啟發。

AI新創公司崛起

近期發生在AI領域的熱門新聞事件相當多,而且多與中國半導體產業相關。九月初,華為發表了新一代手機處理器「麒麟九七○」,裡面搭載了具備AI能力的NPU(神經網路處理單元),將提供更出色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和拍照體驗。這項創新類似於蘋果iPhone X的A11「Bionic」處理器內建了雙核架構的神經網路引擎(Neural Engine)。

NPU的出現,讓華為的新一代旗艦機「Mate 10」擁有更強大的機器學習性能,而提供IP模組的寒武紀科技更是聲名大噪。僅僅成立一年多的寒武紀,擁有大陸中科院計算所的背景,近期剛完成一億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阿里、聯想等,被譽為AI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藉由華為新機即將發表,寒武紀對外宣稱其AI晶片指令集將有兩個十分廣泛的應用,一個是雲端,一個是終端,終端設備包括智慧手機、安防監控、穿戴裝置、無人機等。此後,A股中的國產芯片概念股開始與上述題材產生連結,士蘭微(600460)、景嘉微(300474)、富瀚微(300613)等接連大漲。

類似寒武紀的中國AI新創公司如深鑑科技、地平線機器人等,最近一一浮上檯面,而且融資進展順利。然而,此類公司在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多半來頭不小,不是網路巨擘,就是傳統晶片巨頭。

自主CPU為國家戰略

近期Nvidia與Intel在中國互別苗頭,Intel在北京發表十奈米工藝,Nvidia創始人黃仁勳則是拋出摩爾定律已經過時的論調,GPU將取代CPU,成為AI計算的最佳選擇。CPU與GPU同為處理器,再加上Google TPU晶片、寒武紀的NPU、Apple的神經網路引擎、賽靈思的FPGA等等,構成AI技術的多種派別,看起來每一種都大有可為。

以產業結構來看,上述多種技術派別,通常被歸類在AI的「技術層」,也就是由科技大廠提供的演算法、AI技術平台。基礎層比較靠近「雲」,是構築一切生態的基礎,應用層的種類繁多,如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以及感測器、光學鏡頭等零組件。

AI的三層架構與物聯網或雲端架構類似,越靠近「雲」,主要由國際網路巨擘或晶片龍頭主導;越靠近「端」,則是各行業的AI新應用,目前發酵程度有限。但中國的情況十分特殊,越靠近「雲」,是由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主導,往下游延伸的各類演算法與核心硬體,自然不想假手他人,積極尋求自主創新。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創新,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從二○一四年官方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再到「國家積體電路大基金」、「高階晶片聯盟」陸續成立,都是晶片國產化的具體作為。然而,上一次紫光來台大舉併購,企圖整合記憶體產業的作為已經宣告失敗,謀畫已久的「中國芯」政策,只能寄望中國IC設計的國家隊。

AI國產化必不可少

按照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資料顯示,去年IC設計業者的營收排名仍以華為海思(HiSilicon)居冠,總營收達三○三億人民幣。展訊與銳迪科合併成立的紫光展銳,在新興市場中低階手機晶片享有高市占率,年營收也超過百億人民幣。

緊追其後的中興微電子隸屬於中興通訊(000063.SZ),華大半導體隸屬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北京智芯微電子隸屬於國家電網。

中國前五大IC設計業者都不是上市公司,外界對其研發實力所知有限。然而,日前華為發布最新麒麟處理器,嵌入寒武紀的IP模組,華大半導體也發布了新一代北斗衛星定位導航晶片,都是中國自主研發CPU的具體成果。

對中國而言,自主研發處理器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去年跳槽至中芯國際擔任獨董的蔣尚義就認為,大陸半導體發展自主CPU,對於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此外,推進AI國產化也必不可少,如同Google將「mobile first」的發展目標轉為「AI first」,未來的AI晶片可能像CPU、GPU一樣,成為智慧手機或終端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體而言,此次AI題材在資本市場發酵,為大陸半導體提供了再一次崛起的機會,也印證了上一次紫光的銀彈攻勢翻不起大浪,自主研發才是成功之道。中國的IC設計國家隊逐漸嶄

露頭角,讓「中國芯」初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