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巨震過後 留意技術面強股
港股牛市結束言之尚早?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74期

中港股市在農曆年前暴跌,市場焦點還停留在指數和大型股漲跌;此波中資股投機熱潮退卻之後,藍籌股技術面已有明顯強弱之別。

農曆年前,中港股市瀰漫著陣陣寒意。不久前,香港恆生指數才衝破歷史新高,來到三三四八四點新高,港媒稱此輪牛市是十年一遇。但沒過多久,美股開啟暴跌模式,股民們也經歷難熬的時刻,各媒體又以強烈性字眼來形容此次股災,如港股淪陷、牛市終結、騰訊屠牛等等,顯然在國際股市巨震過後,中港股市已見到投機熱潮退卻的現象。

「H股全流通」議題發酵

港股此波跌勢如此猛烈,主要原因是一月漲太快,除了權重股騰訊(00700.HK)從四○六漲至四七六港元,工行(01398.HK)、建行(00939.HK)、中行(03988.HK)、農行(01288.HK)都出現亮麗漲勢,其中農行、建行的一月最大漲幅達四成左右。

超大市值的中資股成為市場主流,可能來自一則頗令市場振奮的利多消息。一月中旬,大陸證監會表示將開展「H股全流通」試點,也就是將未流通的內資股,轉為H股在港股市場公開交易。此舉引發市場熱議,也激勵香港國企指數大漲,一月最大漲幅達十九%。

H股是指中國境內註冊的香港上市股份,當中有不少是向境內投資者發行,被稱為「內資股」,無法在港股市場自由交易,只能在境內以櫃台買賣,因此也產生一檔H股的內資股與外資股股東利益不一致的問題。二○○五年十月,建設銀行以H股全流通方式在香港上市,當時是獲得官方特別批准,此後也再無此類案例。

「H股全流通」的議題自年初發酵,港交所(00388.HK)也被視為大贏家。一旦H股全流通,預估將近二.五兆未流通H股市值獲得釋放,占港股總市值約八%。也因此,北水再度成為焦點,H股全面流通,有助於進一步刺激港股成交量。

同一時間,上證指數也出現強勁漲勢,上證五○指數更是驚現「十九連漲」,漲勢主流是市值千億人民幣以上的個股,市值在兆元以上的工行(601398)、農行(601288),漲幅更為突出。

當股市的焦點全在大型股,指數漲起來容易,跌下去似乎更快。或者說,股市的風險往往是漲出來的,機會也是跌出來的。所以,大跌之後,抄底的機會又來了嗎?

恆指只後退一小步?

如果二月中港股災,是建立在一月漲勢過快,通常在短線賣壓告一段落後,會出現技術性反彈。港股在二月六日出現逾二五○○億成交量,許多股票在當時是被迫賣出。等到這些被逼一定要賣的賣壓結束,市場可能止穩,指數容易見到短線低點。

從恆生指數長期K線來看,二月的暴跌,其實只是長波段多頭走勢中後退了一小步。相較之下,雖然恆指回吐了一月漲幅,比起台股加權指數此波回測年線,滬指跌破年線,還是相對強勢。

藍籌股當中,多檔個股短線跌幅超過十%,也只是回吐了一月漲幅。長和(00001.HK)、新地(00016.HK)回測年線,只有中移動(00941.HK)真正跌破年線。科技股舜宇(02382.HK)、瑞聲(02018.HK)甚至不跌反漲。強勢股如銀娛(00027.HK)、安徽海螺(00914.HK)、中國神華(01088.HK)、中國國航(00753.HK)、蒙牛(02319.HK)、馬鋼(00323.HK)等,皆力守季線之上。

巨震過後,是否意味著港股牛市正式結束,甚至進入熊市?目前還言之尚早。恆指是不是會失守二八○○○~二九○○○點中期支撐,可能要等到農曆年後才知道。但是當投機熱潮退卻之後,具實質基本面的產業龍頭,仍然會是港股的焦點,技術面測試季線不破的個股,後續彈升力道可能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