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中港合資車企股價青筍筍
舊合資模式走向終結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96期

今年以來在中港掛牌的合資車企已經累積相當程度的股價跌幅;究其原因,可能與新能源車積分制實施、放寬外資持股限制有關。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到德國訪問,中德雙方重申加強開放合作,並且簽署了多項雙邊合約。此事發生在美國對中國、歐盟加徵關稅的背景下,格外引起注意 ,外界也有多種解讀。主流外媒的看法,多半是中國政府欲「聯德抗美」,打算拉攏德國以制衡美國,並以開放投資的形式與德國結盟。

合資車企股價崩跌

李克強訪德期間,中德簽署的二○多項協議當中,汽車領域將是雙方的合作重點,有關項目至少包括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電池採購等等。中國新能源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300750.SZ)則是其中的焦點企業,除了獲得德國BMW高達四○億歐元的大訂單,BMW在中國的合資公司華晨寶馬,也將入股寧德時代。

協議當中還提到了多家中國企業。滴滴出行、蔚來汽車都是未上市的獨角獸企業,江淮汽車(600418.SH)、華晨中國(01114.HK)、長城汽車(02333.HK)(601633.SH)在協議公布後股價不漲反跌。其餘合資車廠如廣汽(02238.HK)、一汽(000800.SZ)、長安(000625.SZ)、北汽(01958.HK)等,今年以來跌幅約在三~四成。

其中最引起市場注意的是華晨中國及北京汽車,這兩家車企又與寶馬、奔馳關係密切。據德國媒體報導,BMW將重新調整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股權結構,至少由BMW持股七五%,並且成為持股超過五○%的外資車企「第一例」。

這項消息來得突然,並且立即引發華晨、北汽股價大跌,但消息的真實性有待確認。根據此次中德協議內容,寶馬集團與華晨中國簽署框架性協議,是為了純電動汽車BMW iX3將在瀋陽投產。而真正成為中國重工業外商獨資「第一例」的是德國化工龍頭巴斯夫集團(BASF),並非BMW。

中國方面,華晨集團第一時間就否認了這項消息,並且對外表示,開放外資的國家實施細則都尚未出台,不可能有具體的股權比重調整。至於李克強訪德期間,是否就此事做出承諾,也是眾說紛紜,如果有,也是典型的「以市場換技術」。就德國的立場,向中國輸出電動車、自動駕駛等技術,有望借此機會排除德國車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障礙,至於在貿易戰中幫不幫中國,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逐步取消股比限制

在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德雙方的友好合作,反而加大了德系合資車廠的疑慮。據統計,去年德國三家車企大眾、奔馳和寶馬約有三四.九%的汽車銷量來自中國,在全球豪華車市場,中國最具成長性。倘若德方突破了五○%持股上限,中方股東將損失慘重,因為寶馬與奔馳分別是華晨中國及北京汽車的唯一獲利來源。

對所有合資車企來說,開不開放外資持股限制都是重大議題,因此在這個重大議題上,中國政府設定了五年緩衝期。今年將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直到二○二二年才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也就是說,中外合資的模式不會馬上被打破,即使中國政府厚待寶馬,放寬持股限制也是在四、五年之後。

此外,外資車企若想獨資營運,還必須解決新能源車積分制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各大合資車企在傳統燃油車的銷售優勢明顯,但多半尚未推出新能源汽車,而按照積分制的要求,只能向有積分配額的車廠購買積分,抵償其油耗負積分。

新能源車積分制對於新車的油耗標準更嚴苛,是明顯不利於外資車廠的條款。原本在五○:五○的合資結構下,每年固定分享一半利潤給中方股東,再加上新能源積分不足,又有義務向其他新能源車企進行一次次輸血,直到外資車廠的電動車銷售量達一定比例。因此在新制通過之前,中德曾進行多次交涉,新制實施可能打亂了德系車廠在中國的優勢。

開放外資是長期趨勢

不過,中外合資股比政策已實施二○餘年,合資模式的終結又是必然的趨勢。長久以來,中國在汽車市場實施保護主義,以市場換技術,並未帶來明顯成效,內地消費者對於歐系車種的偏好,明顯高於本土品牌。一旦外資持股限制開放之後,中方股東已不能再享受舊有合資模式帶來的紅利,外資車廠掌握主控權,可能另起爐灶,開啟新的合作模式,中國汽車業也將撤走保護傘,直接面臨外資的競爭。

隨著今年四月合資股比政策敲定之後,長期以來汽車市場該不該開放的爭論也宣告結束,在合資車企合約到期之前,中方與外方將展開新一輪博弈。看來合資車廠注定要成為舊時代的產物,近期股價跌跌不休,可能提前反應了這樣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