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台直擊

小米投產電動車撩落去
恐怕成了誤闖叢林的小白兔

蘇彬貴 文章摘錄自第2294期

小米集團介入電動車市場,並沒有給自身股價帶來任何的激勵;因為此刻進場,必須立即面對中國的電動車市場,正陷入削價競爭戰國時代所帶來的挑戰。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延宕了長達三年之後,二○一○年四月創立於北京、一度躋身中國智慧型手機業界龍頭的小米集團(Xiaomi; 01810.HK),終於在今年三月底,在中國推出了其轉換跑道的首部電動汽車代表作:SU7小米電動車;並盼望「米粉」,以及其智慧型手機的舊雨新知,可以多多來捧場。

然此時「下海」─由智慧型手機的營運大轉彎拐入電動車,卻必須立即面對當地的電動車市場,正陷入削價競爭戰國時代所帶來的挑戰。當前中國的經濟陷入了通貨緊縮,因此,要消費者心甘情願地從口袋掏出錢來,小米電動車恐怕遲早也得要撩落去,加入這一場電動車界前所僅見的削價競賽。

獲利乏善可陳

據中國的一個汽車協會機構CPCA(the 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指出,今年二月全中國包括了:電動汽車(electric vehicle),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lug-in hybrid car)等在內的所謂「新能源車」(new-energy vehicle)的總銷售量,較去年同期萎縮了近十二%,為三八.八萬輛左右;而如果與前一個月份比較的話,萎縮的幅度就更為可觀了。

除了當地的消費者信心危機之外,事實上,身為全球規模最大電動車市場的中國,現在也步入了飽和的狀態,這亦是造成當前車市需求衰退的原因。

此外,中國幾家比較像樣的新興電動車商,包括:蔚來汽車(NIO Inc.; NIO.US)、小鵬汽車(Xpeng Inc.; XPEV.US)等,除了理想汽車(Li Auto Inc.; LI.US)在二○二一年開始轉虧為盈之外,其餘其實都持續在燒錢(burning cash)。而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恆大旗下的中國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甚至已經不支倒地。在如此的狀況下,小米電動車這項新產品,能否給小米集團的營運帶來加分?很值得觀察。

小米集團的總營業額中,目前智慧型手機大約占據了近五分之三的比重;然中國的手機市場其實更早就面臨了飽和、供過於求的狀態了;這也是其每股獲利之所以乏善可陳的原因,同時也拖累了股價(大環境不佳,當然也是個理由)。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爆發俄烏戰爭,對小米集團也是個利空,因為其在俄羅斯、烏克蘭兩地的手機市占率,皆高居首位。

小米集團於一八年七月初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於二一年一月五日盤中,曾一度以三五.九港元的價位,寫下歷史最高紀錄。豈料緊接著下來,卻立即震盪走低,更一路滑落至隔年十月十二日八.三一港元的最深谷底;此時,自史上最高峰以來,在一年九個月餘的時間裡,小米集團的股價,最深一度重挫近七七%的幅度。而距離該公司上市之後,於一九年九月二日創下的八.二八港元的最低紀錄,相距並不遠。

價益比並不低

之後,跌深後的股價也出現了反彈,最高並回升至去年十一日十六日十六.九八港元的價位。但在大環境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小米集團股價要有進一步的表現,顯然並不容易。

有錢好辦事兒;由於小米集團的財務狀況不錯、荷包滿滿,跨足當前看似火紅的電動車市場,當然沒有問題;然而,此時才進場想分得一杯羹的做法,到底是減分抑或加分?實在值得進一步觀察;尤其經營智慧型手機與電動汽車,在行銷與售後服務等各方面,根本是兩碼子的事。

依據彭博資訊社(Bloomberg)預估其未來的每股盈餘所計算出來的價益比,目前已由一度達四二倍左右,已經折半大幅下滑至不到二二倍的水準。儘管如此,有些分析師都還是覺得,這樣的水準依然是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