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台直擊

中國經濟轉大人 沒轉成
振興消費?心有餘力不足

蘇彬貴 文章摘錄自第2347期

累計今年前六周,中國三○個最大城市的住宅房屋銷售量,較去年同期萎縮了近十六%。而過去中國家庭淨增加的財富,近六成比重就全由房地產貢獻出來的。

自從一九七八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已接近四七年;在這一段其實並不算長的時間裡,中國「超英趕美」,由原先鐵幕中的赤貧國家,堂堂躋身全球次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工廠」、紅色供應鏈的經濟奇蹟。

不過,隨著當地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人口紅利」已不復存,再加以改革不利等因素,現階段中國的經濟,於是正陷入了前所未見的挑戰;而今年來卻又再遭逢美國總統川普愈演愈烈的二.○貿易戰。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未來中國經濟要如何「全身而退」?很值得密切觀察。

儘管如此,北京政府還是將今年其經濟成長率的目標值,訂定在五%左右的水準,與去年一模一樣。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之所以能夠達標,外銷產業其實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去年其貿易順差,累計就逼近了一兆美元關卡);但是川普上任之後,就毫不遲疑地進一步加碼課徵所有來自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達二○%的幅度(此外,還有其它項目進口關稅的加徵)。由於四月二日川普再下重手,對峙的情勢還要如何發展?仍值得注意。

填補差額

經濟專家就估計,經濟成長率欲繼續保五,那今年全中國總消費(包括民間與政府的所有各項支出)對其經濟增長所做出的貢獻,就必須由去年還不到四五%的比重,大幅提升為達六○%以上。而這高達十五個以上的百分點的差額,未來要如何湊足填滿?顯然是今年中國政府必須面對的艱鉅挑戰;畢竟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危機,已經行之有年了;況且,美中愈演愈烈的對立態勢與氛圍,恐怕也只會叫當地的消費者愈趨保守。

繼去年一整年僅○.二%的水平之後,今年一月中國的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期上升的幅度尚為○.五%;但是到了二月卻又崩盤似地滑落至負○.七%;因此,累計今年前兩個月,當地的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期,還是下跌了○.一%的幅度。消費者不埋單,當地通貨緊縮的陰影似乎揮之難去。

在創造經濟奇蹟的過程當中,中國一直擬將其整個經濟結構,轉型為「自給自足」的型態─即由出口導向轉為以內需市場為主,但至今這個理想卻一直沒有達成。當地的房市泡沫化於二○二一年攀升至史上最高峰;之後反轉崩跌,習近平政府不但沒有找到一個足以取代房地產市場的經濟新引擎,而且還反向一把抓、大力推行以國營企業為主軸的經濟型態,當地的消費者信心於是一蹶不振。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至今已經過了四年餘,但是當地消費者的信心卻仍難以完全恢復:目前中國家庭的平均儲蓄率,還是高於疫情爆發之前的水平。而當地中國零售業的總銷售金額(經過季節性調整),雖然於去年已經突破四兆人民幣的關卡,不過,增長速度其實非常緩慢。

難轉大人

所幸三月十七日中國國家統計局所發布的數據顯示,繼去年十二月三.七%的成長幅度後,今年前兩個月份,當地零售業的銷售金額較去年同期依然上升了四%(未經通貨膨脹率的調整)。如此表現似乎得以扳回一城。然分析師卻指出,此乃因為中國政府推出「以舊換新」的補貼刺激消費,因此只具有短期性的效果,而並非當地的消費者已經「回心轉意」,真正從口袋裡掏出來消費。

面對川普貿易戰的來勢洶洶,今年三月五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又宣布要進一步祭出各項的補貼措施,以帶動當地消費市場的需求。然而,分析師還是認為,這些所有的財政振興方案,累計占據當地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為二%,實在仍嫌不足。

此外,新一輪的振興經濟措施,也包括要穩定當地的房地產市場,及激勵股市行情。然對當地的投資人來講,這些「題材」早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以上海證交所綜合指數為例,去年九月二十四日,在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了各項的寬鬆銀根(金融)措施後,當年十月八日盤中,該指數雖然自谷底一度急速彈升至三六七四.四○五點的最高峰,但此後就後繼無力了,現在卻又慘遭全球股災重創。中國股民在股市中所占比重高達八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