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產業脈動

製藥業轉型打國際盃
內外夾擊讓學名藥廠捉襟見肘

徐玉君 文章摘錄自第1895期

國內學名藥廠一直都以台灣市場為銷售主軸,然受健保藥價壓抑影響獲利:所幸近年全球醫藥市場一致轉向支持學名藥,打國際盃成製藥業轉型的顯學。

近年來全球醫藥市場均一致轉向支持學名藥,包括日本訂定在二○二○年提供優質學名藥達八○%的目標;以及美國總統歐巴馬所提的「歐巴馬健保法」(Obamacare),期望提供所有美國人均能負擔的健保照顧;加上中國十三五規劃的五年健康中國,將建設健全醫保制度;這些都說明了未來全球醫藥市場對學名藥需求態勢。因此,原以國內市場為銷售主軸的學名藥廠,近年來均積極轉型拓展國際市場,以期開創新局。

內憂外患加快轉型腳步

其實,自二○○○年開始,國內健保藥價已經連續不只十次調降給付額,儘管台灣每年有高達一四○○多億元的藥品市場需求,然而除了少數的專利藥外,大部分金額都被外國藥廠(進口藥約二五%市占)賺走,而國內百來家學名藥廠市占率雖然高達七五%,卻因為學名藥價格僅原廠藥的一~二成,因此只占有二五%、約三、四○○億元的市值。也就是說,國內學名藥廠面對的是內有健保藥價調降的緊箍咒,對外又有國際大廠的激烈競爭,如何擺脫兩面夾殺的窘境,是現階段製藥業所面臨的課題。

然一三年,台灣加入國際最嚴謹的製藥規範PIC/S GMP會員國之列,雖說有助於製藥產業拓展外銷市場,更是台灣製藥業的一大里程碑,問題是能不能被國際市場看到,這些在國際製藥產業鏈中還被視為小孩的國內製藥廠,如何打進世界盃?產品及技術差異化將成為這些老牌藥廠轉型的重要關鍵!

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健保長期虧損下,學名藥仍將會是醫療院所降低藥品採購成本的主要手段,根據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預估,全球學名藥市場產值將從二○一○年的一二三八億美元,成長到一七年的二三一○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九.三%,遠高於整體藥品市場約五%的成長率。因此,要擺脫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利基型、高障礙、高技術門檻的學名藥將成為藥廠轉型的首要。

以國內大型製藥廠為例,如中化(1701)、永信(3705)等都在近年積極轉向外銷市場開發,並以維持國內市場為主;當中的中化透過旗下子公司中化生合作開發免疫抑製劑,中化生負責原料,中化則負責製劑開發與量產,銷售方式分為原料藥交貨或完整製劑交貨,兩種模式均已在日本取得藥證。美國市場則與安成藥(4180)合作心血管用藥Nifedipine,一四年亦已取得美國藥證。

產品與技術差異化

而永信則轉型為控股公司,旗下產品品項傲視學名藥族群,領域橫跨人用藥、動物藥、化妝品、保健品、原料藥及特用化學品等,累計有超過七百張以上藥證,產品多樣化的選擇成為國際市場點名的合作對象,近年日本、美國市場耕耘有成,中國市場亦陸續取得藥證。

以利基核心技術、或專攻某種劑型、或研發新劑型新藥的包括有杏輝(1734)、南光(1752)、美時(1795)等,其中,美時引進策略夥伴艾威群,再反併艾威群旗下亞洲子公司,以成為亞洲大藥廠作為第一階段目標,合併後的營運概況確實也在營收表現上見到大成長,今年已有兩項學名藥取得美國FDA藥證。南光以專業注射劑藥廠為主軸發展方向,一樣積極搶攻日本與美國市場。

至於老牌學名藥廠,如生達(1720)、東洋(4105)都是轉型成功的案例,這些公司很早以前就深耕品牌學名藥,並且掌控原料藥供應源頭,陸續布局國際專利、開拓全球市場,並以創新研發,及積極透過與其他藥廠的聯盟、合併及收購等方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且提高國內外市場市占率。

東洋(4105)由於擁有微脂體、微球體專利技術平台,研發高技術門檻困難學名藥,尤其簽下嬌生癌用針劑代工合約,更為其國際化腳步奠定基礎,甚至即將發展出新藥(詳見後文)。生達(1720)則積極經營海外市場,以美國、日本和中國為主,並以提升技術作為開創市場的手段,好比以雷射打孔機製藥做緩釋劑型,即可申請專利提高進入的技術門檻。

綜觀上述學名藥廠,都在單打獨鬥地打國際盃,然而國內製藥業包括原料藥及製劑廠,如有機會應該合作共同搶食國際市場,尤其國內製藥水準在國際間頗負盛名,研發的製程技術也不亞於歐美藥廠,打國際盃需要整合的力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不久的將來若看見藥廠的策略合作或合併,應該給予掌聲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