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中國科創板的 戰略及投資價值


黃齊元 文章摘錄自第2030期

最近美中貿易大戰越演越激烈,劇情高潮迭起,一波接一波,讓人無從捉摸。雙方貿易談判代表原本即將達成協議,川普也同意展延開始課徵二五%關稅的日期。然而加拿大司法部卻在三月一日決定就孟晚舟案簽發授權進行令,批准引渡聽證會,加速推進引渡孟晚舟至美國。在此同時,中國表示加拿大警方侵犯孟晚舟人權,並聘請律師宣布起訴美國政府,請求法院判定這一針對華為的銷售限制條款違憲。

許多人以為A股會受到重創,沒想到今年以來反而大漲,最近MSCI增加A股權重更有如一劑強心針;另外一個激勵因素是科創板的正式成立。科創板已成為今年大陸股民最關注的焦點。從二○一八年十一月五日對外發布消息,到一九年三月二日科創板試行管理辦法正式落地,僅花了一一七天,中國證監會並高調對外宣布,探討期剛滿即發布規則,乃中國大陸政府層面史無前例的資本決策方式。帶著強烈的高層意志、匯集市場多方關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科創板有一個重要目標:要把下一次技術創新的主動權握在中國企業手中。

科創板的融資與創富效應

科創板作為上交所新設立的獨立板塊,與現行的A股市場相比,有幾大重要突破:第一,允許尚未盈利的公司上市;第二,允許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上市;第三,允許紅籌和VIE架構企業上市。這三大突破,加之科創板的融資與創富效應,有望將好的高科技公司留在大陸境內上市。

科創板設立並非僅為企業提供融資管道,或為投資人增加退出方式,而是為了改善目前缺乏融資自主化、創新自主化的局面,協助中國公司掌握高科技產業的主動權。以往大陸最優秀的高科技企業,都選擇到海外上市,如阿里巴巴和百度選擇在美國上市,騰訊和小米則在香港上市。海外上市的後遺症是中國企業不僅在商業上受制於他人,而且在運作上也把生態系建構在海外,從長期發展而言,這絕對不利於中國企業。

川普已表示中國是美國戰略上的敵人,而且又針對科技產業,打擊華為發展,不允許中國企業投資和併購美國高科技公司。在這種情況,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已無任何吸引力,因此新科創板的成立有戰略上的重大意義。

另一方面,科創板面向特定的技術創新型企業,由核准制向註冊制過渡,並突破對「尚未盈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紅籌和VIE架構」限制,將自然而然形成利於新興科技公司發展、利於技術創新投資的環境,加速科技創新的整體發展。

科創板另一個重大意義,是在大陸境內扶植針對高科技產業的資本市場,類似美國那斯達克。幾年前,上海曾經計畫推出「戰略新興板」,希望吸引類似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中大型科技企業回歸,當時造成一股熱潮,不少企業從美國私有化下市,規劃重新在A股上市,包括已成功掛牌的奇虎三六○、分眾傳媒和巨人網絡。但由於後來投機過於嚴重,淪為資本操作,變成跨境套利遊戲,被中國證監會突然喊停。

但這次科創板的背景不同於上次戰略新興板,由習主席親自下令,而且中美已經就科技產業正式宣戰,中國企業不得不撤離美國資本市場,不像上次是純粹投機,因此相關法令的推進才能以超常規的速度飛快落實。

未來科創板一定會衝擊香港資本市場。由於去年A股表現不佳,許多中國企業紛紛改赴香港上市,包括傳統產業、科技產業甚至大陸新三板轉板上市企業,全年香港IPO件數超

過一○○家,造成新股上市熱潮。

台灣科技股對手越來越多

但部分新經濟概念股先前被炒得過頭,估值太高,許多股票上市後表現不佳,明星fintech概念股如眾安股價腰斬,大型指標股如小米和美團亦跌破承銷價,重創投資人信心,短期內恐難恢復,以致近期許多新股IPO遭到擱置。隨著科創板法令順利出台,我們相信部分企業轉回A股上市非常有可能。

華為近期宣布,針對美國政府對華為的不公平打壓和遏制,已決定正式控訴美國政府。美國國會一直拿不出任何支援其限制華為產品決策的證據,卻仍然在去年通過了禁止美國聯邦部門使用華為產品的國防授權法案,迫使華為不得不採取法律手段,作為維護華為權益和名譽最後的應對辦法。華為表示,老美對華為的封殺不僅非法,更阻礙華為參與公平的市場競爭,最終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川普先前曾組「八國聯軍」,包括加、澳、紐、英、德、法等國,準備共同抵制華為。但問題很多。首先,加入抵制國家如加、澳在其他商業領域會遭到中國懲罰,得不償失。其次,華為技術比歐美先進是事實,抵制只會讓美國在5G方面和中國的差距越來越遠。因此,英、紐、德最近先後表態退出抵制行列,讓川普策略破功。我們認為未來數年,中美在華為和5G上面,將形成一個外交、政治和法律長期攻防戰,短期內不會有結果。

不論A股或港股,未來都將嚴重衝擊台股。台灣科技股的競爭越來越多,股民要等鴻海反彈,不如多關注工業富聯(FII)的未來走勢。

(本專欄由黃齊元、李孟洲、鄺民彬、陳至勇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