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中國科創板帶來新契機
百餘位億萬富豪誕生

黃齊元 文章摘錄自第2050期

二○一九年是全球政治、外交和經濟大變動的一年,同樣的道理,在金融業也有很多起伏。十年前金融海嘯導致美國百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倒閉,今年值得關注的是歐洲金融巨人德意志銀行的瓦解。由於交易及投資銀行業務產生巨大損失,最近德意志銀行宣布重組,將裁員一八○○○人,關閉股票交易業務;在此同時,由於存款大幅度流失,未來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進一步縮減業務和裁員看來非常有可能。

至於在金融創新層面,一九年也是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年。首先,是比特幣的復甦。去年比特幣價格大跌,好像網路一樣成為泡沫,但突然價格大反彈,比區塊鏈概念更猛烈。其次,Facebook提出數位貨幣。Libra雖然有高度創新精神,而且有許多著名全球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但遭遇全球央行一致反對,因為其屬於顛覆性的

創新,可能將干擾全球金融秩序。

第三,純網路金融機構的興起。台灣近期內,將從三家申請機構中,挑選兩家給予「純網銀」執照,另外香港和新加坡也在推動純網銀,對傳統銀行形成強大壓力。

第四,STO(證券型代幣)逐漸成形,將形成新創資金募集的新趨勢,取代以往的ICO(首次代幣發行),而且有一定程度法律架構保障,未來傳統投資銀行業務將受到衝擊。

科創板公司科技含量高

對於科創板,我們有以下觀察:第一、政策力度。科創板規劃二百多天時間即成立,從無到有,說明政策支持超強。當然主要關鍵因素是美中貿易和科技大戰,激發了習近平主席打造中國人自己科技資本市場的決心。

第二、完整的生態系。一次推出二五家新創公司,包含各種類型,從生物醫藥到集成電路,說明中央想創造真正中國的那斯達克。

第三、優質的高成長企業。不同於以往的創業板和新三板,此次企業具有高成長性、競爭性和產業地位,代表如果有資格,可以超快速獲得通過,如同去年FII上市,不像以往要排隊等二~三年。

第四、機構法人的參與。這次獲選的科技企業,有許多創投參與投資,說明市場的規範性,也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背書。第五、合理的流動性。由於創投的積極參與,他們在合理的價位一定會選擇退出,獲利了結,不會造成股價無限制飆漲,形成正向循環流動機制。

從一開始,科創板就定位明確,重點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據大陸投資界統計,首批上市的二五家公司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有九家,專用設備製造業有八家,兩大行業占比高達六八%。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三家,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二家,通用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各有一家。

首批上市的二五家公司,發行本益比普遍要比深圳中小板和創業板高。根據統計,這二五家公司的發行本益比均值在五三.四倍,三○倍以下的只有中國通號一家;三○~五○倍的有十五家,占六○%;五○~八○倍的有八家,占三二%;八○倍以上的有一家─中微公司。除了中國通號、天宜上佳、航太宏圖三家之外,其餘的二二家估值都比所屬行業平均PE高,說明投資人看好的程度。

這可能是因為科創板不同於中小板和創業板,IPO是市場化定價,不限制發行價和發行規模。首批科創板公司科技含量普遍較高,同時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也不乏話題性,因此市場給出了比較高的發行定價。此外,科創板公司因為其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業務模式緣故,其成長潛力和盈利能力還未能充分體現,因而現在PE估值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創投機構熱烈參與

此次科創板開市創投機構的參與度極高。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資料,一八年中國企業IPO的創投投資平均比率只有六○%左右。而通過公開資料分析,此次科創板二五家公司中,除了蘇州華興源創科技之外,其餘二四家背後均有創業投資機構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涉及六一家VC/PE機構,創投參與率高達九六%。

在科創板首批二五家企業中,有十七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自然人。這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經過科創板上市首秀,均實現了可觀的帳面財富。截至七月二十二日,科創板共有百餘位億萬富豪誕生,共十六家企業造就了身價超過二○億人民幣的科創板富豪。

令人驚奇的是,這二五家科創板企業的創始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居然已達五二歲。六○後、七○後共有二○位,占比達八○%,是絕對的主力。另外還有三位五○後,一位四○後,以及一位八○後。熟齡創業是主要趨勢,取代年輕人網路新貴。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平均年齡五二歲的董事長,他們在一個行業或者專業中起碼耕耘了三○年。在某種意義上,他們經營的不是快公司,而是慢公司。這也說明大陸主管機關精挑細選的心態,團隊素質和經驗最重要。

大陸科創板的崛起,顯示中國面臨中美科技大戰,全力發展自主高科技產業的強烈決心,這對台灣而言是一大挑戰,不僅代工產業將被邊緣化,而且未來台灣的科技上市公司在亞洲市場也不再馬首是瞻。

(本專欄由黃齊元、李孟洲、鄺民彬、陳至勇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