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封面故事

台灣加速 韓國失速 股市賽道上的贏家與輸家

吳旻蓁 文章摘錄自第2330期

台灣與韓國這兩個亞洲經濟明星, 長期以來在全球經濟舞台上並駕齊驅, 然而,自2021年起,兩國的經濟表現和股市走勢開始出現明顯的分歧。

南韓總統尹錫悅於十二月三日晚間宣布全國進入戒嚴狀態,雖僅六小時就解除,但仍對南韓金融市場造成衝擊。受戒嚴令以及後續彈劾案未過影響,韓國股市和韓元成近期投資人倒貨標的,外資連續三天拋售韓股,累計淨拋售超達一.一兆韓元(約二四八.六億台幣)。至九日已創二三年十一月三日以來新低點至二三六○.五八;據韓聯社報導指出,僅四天時間,南韓股市市值已蒸發一二○億韓元(約二.七兆台幣),韓元對美元匯率也持續走跌,探向二五個月新低。

南韓政壇大亂鬥,可能削弱投資者的長期信心,影響韓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評級及投資吸引力,政府若無法迅速恢復穩定,可能進一步惡化市場情緒,形成惡性循環。然而事實上,南韓股市的衰退不僅僅是源於此次的短期事件,而是更深地體現了其經濟結構性問題。與此同時,與南韓股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股所維持的強勁表現。

台、韓股從高峰到分歧

若回顧過往股市的走勢,二一年台灣與韓國的股市表現都達到了高峰。加權指數突破一八○○○點,創下歷史新高;而韓國的KOSPI指數同樣攀升至三三○○點。然而自此之後,兩國的股市走勢逐漸開始分道揚鑣,尤其是在AI大行其道帶旺台灣供應鏈的趨勢之下,二四年加權指數仍穩定在一七○○○點以上,反觀KOSPI卻跌破三○○○點,至約二二○○點,跌幅超過三○%。這一差距確實反映了兩國經濟基本面、產業結構及外部環境的消長。

根據彭博社報導,台股今年上漲近三○%,創下二○○九年以來最高漲幅,並拉開了與南韓之間的分歧。台股的市值目前超過南韓約九五○○億美元,隨著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以及OpenAI等全球AI領導者越來越依賴台灣企業供應,這一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

而高盛的分析報告指出,台股是亞洲中與AI領域相關性最高的市場,有超過四○家企業被納入MSCI台灣指數中,權重占比達七三%。MSCI韓國指數只有三星、SK海力士兩家公司與AI主題有關,僅占指數權重約三成。分析師對MSCI台灣的每股盈餘平均預估今年已調升三三%至歷史新高,對MSCI韓國的每股盈餘預估卻自八月以來下降五%。另,摩根大通認為,在與美國貿易戰中,台灣比南韓處於更有利位置,分析師指出,一八年美中貿易戰中,許多台灣出口品因為是美國科技業的關鍵零組件,被豁免關稅,這次可能出現類似情況。

台新投信亦指出,在AI大廠財報及展望優於預期大漲的帶動下,台股頻創歷史新高,且展望後市,企業獲利持續上修,第四季起進入電子業旺季,預期供應鏈拉貨動能強勁,分析師估計,二四到二五年台股企業獲利成長率皆可達二位數,提供下檔最好的保護。若從GDP(國內生產毛額)數據來看,由於內需穩定、外貿逐步回升,使得台灣經濟維持擴張,前三季成長率分別為六.六%、五.一%及四%,台灣經濟研究院預估今年全年成長率可望超過四%以上。明年則因基期墊高,最新預測GDP成長率為三.一五%。

反觀韓國,儘管受企業投資與民間消費出現反彈,第三季GDP季增○.一%,雖然勉強躲過連兩季萎縮的技術性衰退命運,但仍低於市場預期○.五%增幅;至於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經濟雖擴張一.五%,不過卻較第二季的二.三%成長率放緩,也遜於分析師預測的二%。

由於經濟欲振乏力,韓國央行也將二四年GDP成長預期下調至二.二%,二五年GDP成長率則降為一.九%,二六年一.八%,進一步反映未來的挑戰。如果該預測成立,為期五年的尹錫悅政府平均經濟年增率將降至一.九八%,也將是韓國GDP平均年增率首度低於二%。

台灣半導體產業難以替代

之所以台灣與韓國市場出現兩極走勢,或可從幾個方向來看。台韓雖然同樣高度仰賴出口,但台灣主要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如半導體為主導,並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地位,特別是晶圓代工更是扮演關鍵角色,台積電(2330)在技術優勢上創造了難以替代的競爭力;也因著這樣的不可或缺性,使台灣經濟對外部波動的抗壓能力更強,需求相對穩定。韓國則因記憶體、汽車、家電、消費性電子等出口產業正面臨激烈的全球競爭,像是中國就正加速趕超。

另外,韓國經濟過度集中於少數財閥,掌握了南韓的政經命脈,不僅較容易導致創新不足及競爭環境不平等的狀況,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和科技產業升級的背景下,亦缺乏靈活應對的能力。據韓媒報導,南韓議員指出,該國前四大財閥三星、SK、現代汽車和LG等集團二三年的合計營收,占全國GDP高達四成以上;而四大財閥二三年的營收總額,相比一九年時大增二五.二%,但與此同時,四大財閥雇用的員工人數僅增加七.九%,使得經濟果實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此外,光是南韓規模前三十大財閥,二三年營收總額即占當年度GDP的比重多達七六.九%。在此情況下,內需市場被壓制,民眾對財閥的收入壟斷不滿,均會使社會矛盾升高,進而影響了消費和經濟增長動力。

對比台灣,經濟結構相對分散,中小企業發展蓬勃,在內需和出口中皆占有重要角色,由於對少數大型企業依賴程度較低,也因此提升了經濟韌性,並持續為產業帶來創新動力。在經濟部先前發布的《二○二四年中小企業白皮書》中指出,去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突破一六七.四萬家,創歷年新高,占全體企業達九八%以上。就業人數逾九一六.七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近八成;銷售金額超過二八兆元,占整體企業銷售額比重達五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中小企業不僅在臺灣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在維持社會安定與提供就業也發揮關鍵作用。

中小企業百花齊放成經濟支撐

整體來看,對於未來的發展,外資預測,台股在未來五年內有望保持每年十%以上的增長。相比之下,對韓國的未來則持保留態度,認為韓國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重新贏得市場信心。

未來台灣與韓國能否在全球經濟競爭中抓住機遇、克服挑戰,將直接影響其在亞洲乃至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兩國的發展路徑,也為其他新興經濟體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即靈活的產業結構與穩定的政策支持,才是實現長期增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