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香港成衣股漲勢凶猛
快時尚終有慢下來的一天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82期

代表快時尚潮流的兩大龍頭同時陷入業績衰退,業界生態似乎起了重大變化,香港紡織成衣股也在此一背景下發動漲勢。

美中貿易戰火持續,美股劇烈震盪之際,近期的中港股市倒是比預期來得平靜,恆生指數重新站上三萬點,上海股市也未再破底。盤面上,多檔內需股創下波段新高價,如海螺水泥、華潤啤酒、康師傅、申洲國際等等,生技與紡織股則是農曆年後的不變主流。

快時尚退流行?

以股價來看,這一波香港生技股幾乎是全面齊漲,紡織成衣股有漲有跌,但服飾品牌漲勢格外亮眼。除了安踏(02020.HK)市值突破千億港元,在全球僅次於Nike、Adidas,其他品牌如普拉達(01913.HK)、李寧(02331.HK)、中國利郎(01234.HK)、特步國際(01368.HK)、都市麗人(02298.HK)、江南布衣(03306.HK)、佐丹奴(00709.HK)等等,今年以來都有明顯漲幅。

再往國際去看,包括Uniqlo、GAP、A&F、American Eagle等服飾品牌,股價都在去年第三季落底後強彈。而過去幾年引領潮流的快時尚品牌H&M、Zara母公司Inditex卻在同一時間下跌三~四成,按照傳統技術分析原理,恐有落入空頭修正的疑慮。

有相當長時間引領業界潮流的快時尚,大約在一年前突然慢了下來。去年第四季H&M銷售額年減四%,為二○多年來首次業績下降。Inditex集團去年前三季營收、淨利年增率分別為十%、六%,較受質疑的是毛利率近一年來持續下滑,先前摩根大通曾下調其目標價,並預計該集團的毛利率將進一步下滑五%。

近期各媒體紛紛報導H&M、Zara頻繁關店、放緩展店的消息,進一步證實了兩大快時尚品牌業績減速的事實,並且歸納出幾個主要原因。第一是擴張過快,多年來兩大品牌一直以增加店面數量為主要策略,規模不斷擴張,不免要遭遇成長瓶頸。第二是新一代年輕人對於快時尚的興趣明顯減退,一旦消費者丟棄衣服的速度變快,廠商存貨增加,就是對品牌價值的毀壞。第三是快時尚品牌將工廠設在人工成本低廉的國家,侵犯了當地勞工權益,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免損傷品牌形象。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和行業規律有關。即使產品從設計到生產的時間極短,快時尚的唯快不破,在業界幾乎已是定論,最後還是敵不過行業的自然規律。長期而言,服飾業如果真的存在永不衰落的品牌,畢竟只是極少數。

曾經的百倍飆漲股

時間拉長來看,快時尚潮流從興起到廣泛流行,曾經在資本市場造就許多飆漲股,比如台股的儒鴻(1476)、聚陽(1477),以及港股的申洲國際。

申洲國際股價能夠在十年之間大漲百倍,憑藉的是屢屢超乎預期的業績,去年營收達一八○.八億人民幣,年成長十九.八%,即便受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的負面影響,淨利率仍微增至二○.八%,除了來自Nike、Adidas、PUMA的訂單穩定成長,與Uniqlo合作關係穩固也是重要原因。

申洲國際是當前成衣產業中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公司,更早之前則是思捷環球(00330.HK)。思捷環球股價從一九九七年最低○.八九港元漲到○七年的一三三港元,最高市值逾一七○○億港元。旗下的Esprit品牌,曾經是少數由中國人掌控、風靡全球的時裝品牌,十年前在香港的影響力相當於Zara、H&M。

十年前還沒有快時尚、網路電商的普及,時裝品牌的競爭也少,憑藉時尚設計與相對便宜的價格,Esprit一度頗受年輕世代的歡迎。幾年之後,Zara等快時尚品牌崛起,Esprit在內的多數品牌皆受衝擊。後來思捷環球的管理層似乎吸取了過往失敗的教訓,開始模仿起Zara的設計、生產自主化,導致虧損加劇。曾經的百倍飆漲股,陷入無止盡的跌跌不休。

紡織業景氣復甦

Zara的崛起,衝擊了Esprit在內的眾多品牌,但快時尚終有慢下來的一天,對紡織成衣業來說,更值得關注的還是快時尚減速的後續效應。按照常理推斷,如果兩大龍頭企業同時陷入衰退,恐怕代表整個行業生態起了變化,或者是原先被扭曲的市場秩序面臨修正。

從各公司公布的年報來看,在快時尚減速之後,紡織成衣業似乎進入景氣復甦初期階段,中國業者的業績在去年下半年多有二位數年增幅度,尤其是男裝、童裝、休閒服飾、戶外用品、家紡、運動品牌等行業龍頭。這些子行業在終端消費市場又分得更細,像是男裝分為平價與商務市場,童裝分為低齡與高齡,以往被說成是低端品牌的李寧、特步,也不再是時尚、運動兩手抓,而是著重專攻各體育細項。

此外,先前中國國務院已進行組織調整,不再保留「計畫生育委員會」,意味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預計每年將增加一五○萬名新生兒。切入童裝領域的李寧、特步近期股價漲幅較大,或與此題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