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美團PK滴滴 阿里分進合擊
大型網路股不怕監管利空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83期

近期美中互聯網企業同時遭遇利空襲擊,未來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但這些利空通常對於壟斷型企業的影響不大,股價波動還在市場可承受的範圍內。

過去幾周,美國網路股利空不斷,先有臉書個資外洩風波,後有美國總統川普對亞馬遜的三番兩次嚴詞抨擊。尤其在稅務和運費問題上,川普砲火猛烈,批評亞馬遜少繳稅,把美國郵局USPS當送貨小弟,犧牲了納稅人權益,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川普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亞馬遜的市值一度蒸發逾五○○億美元,後續還可能面臨一系列監管調查。

同一時間,中國資本市場對於網路企業的關注程度也明顯提升,除了中概股回歸與獨角獸上市的話題炒得火熱,許多網路企業也面臨新一波監管風暴,包括部分短視頻平台被迫下架,以及三大外賣平台涉及不正當競爭的事件。

美團、滴滴全面開戰

三大外賣平台指的是美團、滴滴、餓了麼,涉及壟斷行為的事件發生在無錫,事件緣由是滴滴外賣才剛在無錫上線,另兩家線上平台就發動超優惠的價格戰,並且逼迫線下餐飲業者只能選擇與其中一家平台合作,導致市場失序,消費者訂單被延誤。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網路叫車行業。日前,美團的網約車業務正式登陸上海,據媒體報導,上線三天的日訂單量就突破三○萬單,等於直接在滴滴打車的地盤上攻城掠地,也宣告美團與滴滴之間已全面開戰。奇怪的是,滴滴合併快的,已占據九成以上的打車市場,美團打贏百團大戰之後,已經是首屈一指的O2O生活服務平台,兩強何必又衝進彼此的地盤再廝殺一番?

類似事件如果發生在台灣,頂多就是送外賣的店家彼此叫囂,計程車行大打出手,還不至於引發公眾太多的關注。然而,發生在中國則是大事一件,因為美團外賣與滴滴打車都是多數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業務範圍覆蓋各地。去年美團外賣總交易額達到一七一○億人民幣,平均一天完成訂單一八○○萬單;滴滴打車去年交易額達一六○○億人民幣,一天處理二○○○萬份訂單。

全面開戰的這兩家企業,同時也是最受關注的高估值獨角獸。美團點評近七年以來融資近百億美元,最新估值約三○○億美元;滴滴去年從日本軟銀及阿布達比政府基金獲得融資,最新估值達五六○億美元。

此外,美團與滴滴還擁有許多共同特徵,兩家企業都擁有強大的線下網路,都被寄予厚望成為下一個BAT,主事者同樣年富力強,而且在企業崛起的過程中,都擊敗了眾多競爭對手才脫穎而出,最終都接受騰訊注資,同屬騰訊系的重要成員。

阿里迅速反擊

兩家企業分屬不同行業,又隸屬同集團,本該相安無事,最後卻選擇大打出手,主要原因還是兩家公司業務屬性十分相近,都屬於O2O生活服務App。滴滴進軍外賣市場,也是打車+外賣的模式,已有UberEATS的前例可循;美團是由團購起家,切入外賣、旅行、打車業務。兩者共同之處在於,用戶多是有切身需求才會點擊App消費,兩家企業對於線下資源的爭奪也格外激烈。

此次美團、滴滴戰火升級,公開叫囂,免不了延伸為AT兩強之爭,但此事騰訊似乎插不上話,阿里卻反應迅速。四月初,阿里巴巴宣布以九五億美元全資收購外賣平台餓了麼,創下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規模的現金收購案。收購完成後,餓了麼的外賣業務,結合口碑的到店服務,阿里迅速完成了對美團的合圍,在外賣領域足以和美團、騰訊分庭抗禮。

外賣行業原本就是阿里新零售的重要環節,當初阿里最想收購的也是美團。一五年美團與點評在合併為新美大之前,前幾輪融資皆由阿里領投,後因控制權的問題談不攏,合併後才改由騰訊領投。

阿里與騰訊在眾多領域相互對抗,都採取四處收購、大面積撒網的方式。但騰訊陣營比較像是商業聯盟的性質,成員之間各自擁有獨立性,也可能相互競爭;阿里巴巴與旗下成員則像是從屬關係,對旗下企業擁有一定的業務主導權,從競爭關係來看,阿里生態系可能還隱含了重要的一點:不加入這個封閉的生態,就得面對狼群的合圍。

川普一語道破玄機?

這樣的策略在互聯網業界早已不是秘密,案例比比皆是。據陸媒報導,阿里經常以關閉流量、降權等方式,逼迫商家二選一,從京東平台下架、關店,結果就是阿里體系幾乎壟斷了中國的電商與支付。

類似阿里巴巴的壟斷型企業,在中國已被視為常態,甚至受到高度推崇,但是在川普眼中,恐怕無法坐視此類企業的為所欲為。

此次嚴詞抨擊亞馬遜,說它既不繳稅,占用公家資源,還專搞破壞,可能一語道破了壟斷型企業的競爭優勢。這些不正當競爭,可以直接表現為對線上線下商家的無理要求,間接地表現為在零售市場壟斷競爭,或者利用合作商家收集的銷售資料大打價格戰,還能在稅務、運費上享有優勢。

目前看來,美中互聯網企業同時遭遇監管利空,衝擊應該不大,即使美國郵政上調費率,也不至於對亞馬遜造成長期影響。以BATJ為首的中國網路股,即使短線股價跌幅不輕,也還在市場可承受的範圍內,後續值得關注的還是AT之爭,以及AT成為市值巨無霸之後,對中國經濟產生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