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中港消費股吃香喝辣
「喝酒吃藥」是典型防禦姿態

鄭志全 文章摘錄自第1993期

上半年中港醫藥股行情大熱,內地媒體總結為「去年喝酒、今年吃藥」;根據歷史經驗,一旦白酒、醫藥股接連大漲,可能是典型的A股防禦姿態。

六月二十四日,中國人行宣布調降多數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五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第三次定向降準,總計釋出資金約七○○○億人民幣,同時釋出貨幣政策可能傾向寬鬆的訊號。按照過往經驗,人行宣布降準對於股市、房市皆是利多,但此次情況不同,二十五日中國股匯雙跌,地產股如萬科、碧桂園、中國 恆大也不能倖免。

陸港股跌勢加劇

人民銀行的定向降準,並非傳統意義的貨幣寬鬆,以往主要針對三農或小微企業放款,此次是為了進一步推進市場化「債轉股」。但長期以來,釋放出的大量信貸資金通常會有一大部分流向房地產市場,一部分流向股市。因此,連日來的股匯雙跌,地產股也跌,似乎加重了中港股市的悲觀氣氛。

原本低迷的陸股,大約在兩周之前曾經浮出一線生機,因為中興通訊(000063.SZ)(00763.HK)發布公告宣稱與美國商務部達成新的和解,A股、H股於六月十三日復牌。復牌後H股一開盤直接殺低至十六港元,幾日後下跌至九.五六港元,相較於復牌前,跌幅達六二%。A股則是出現連續八支跌停,股價跌掉近六成。

中興復牌原本被視為A股轉危為安的契機,沒想到反而加重盤面的不安氣氛。十八日川普揚言加徵關稅,後來又限制中國科技業投資美國,禁止關鍵技術流入中國,直接導致陸股跌勢加重。經過連日下跌,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已達十五%,深證成指、創業板指跌幅為十八%、十四%,如此表現在全球市場只能算是末段班。

自從三月二十三日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中港股市就走得顛簸,滬深兩市成交量由年初約每日五○○○億人民幣水準,逐漸降至三○○○億人民幣左右。香港股市也有流動性下降的問題,近期還有國際放空機構虎視眈眈。就技術型態而言,恆生指數三○○○○點、上證三○○○點是否屬於真跌破,將是觀察重點。

回顧上半年的行情,如果以三月二十三日做為分界點,全球市場以中港較弱,台股算是持平,美國科技股較強。而中港股市的三大主題,分別是:喝酒吃藥、獨角獸、台資企業。

「喝酒吃藥」是內地媒體為A股做的行情總結,意思是去年買白酒股,今年買醫藥股,都能獲得好的投資回報。就A股的歷史,白酒、醫藥等消費板塊接連大漲的情況也發生過多次。

醫藥股躍居主流

在醫藥生物板塊,六月正式納入MSCI的個股共計十八檔,在數量上僅次於銀行與非銀金融板塊。在A股入摩之前,醫藥股毫無疑問是盤面主流,在恆瑞醫藥(600276.SH)等龍頭股帶領下,中證醫藥指數在二~五月間的最大漲幅達三五%。港股當中,市值達千億港元以上的石藥集團(01093.HK)、藥明生物(02269.HK),在過去半年股價漲幅翻倍,近期回檔幅度卻很有限。

今年以來,關於中國醫藥產業的利多政策不斷落地,比如創新藥加速審批、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醫保目錄增補、醫保局成立、藥店分級管理等等。其中,對整體類股評價影響較大的是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政策(GQCE)。

仿製藥就是仿專利藥,指的是與原專利藥具有相同活性成分、劑型及治療作用的藥品。推動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就是要求對已核准上市的仿製藥,在療效上與原專利藥一致,在臨床上可替代原專利藥。而且按照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總局公布的時間表,政策已畫定的二八九種仿製藥種類,必須在今年底完成一致性評價。

對醫藥行業而言,推動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可能產生行業自然淘汰機制。同一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企最多三家,只有這三家企業才能獲得醫保支持及後續補貼,而小型藥企恐怕負擔不起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巨額費用。因此,這項政策涉及全國一八○○多家藥企,真正受惠的將是有實力做一致性評價的大公司,小型藥企被淘汰後留下的市場份額,將由大型藥企填補。

獨角獸上市境遇大不同

GQCE被視為改革中國醫藥行業的重要舉措,其效用類似「供給側改革」,總有一方受惠、一方受害,整體來說,市場資源將明顯朝大型藥企傾斜。此外,過去由於官方實施價格管控,醫療服務價格被人為壓低,呈現僵化現象。近兩年國家推行「增醫減藥」政策,將掛號、診療、手術的收費明顯提高,有利於各大醫療院所。

在推動醫改的大背景下,醫藥股成為上半年少數逆勢上漲的族群,連帶使得「醫藥獨角獸」藥明康德(603259.SH)回A股掛牌備受關注。藥明康德原先在美國上市,私有化之後,集團業務被拆為三家公司,赴港掛牌的藥明生物就是其中之一。而藥明康德回歸A股之後,拉出連續十六支漲停,市值一度超過千億人民幣。

同為獨角獸上市,香港掛牌的平安好醫生(01833.HK)命運又完全不同,上市第二天就跌破發行價五四.八港元。獨角獸的話題在香港同樣吵得火熱,但港股畢竟是相對理性的市場,新股破發是普遍現象。

和藥明康德相比,工業富聯(601138.SH)也相形遜色,A股一向有所謂新股不敗的說法,卻無法套用在FII身上。原本市場預期FII掛牌應有六千億人民幣市值,結果在上市第四天就打開漲停,第五天股價一度逼近跌停。FII的弱勢,令內地股民也大感意外,截至二十七日總市值約三六○○億人民幣,幾乎與海康威視(002415.SZ)相當。

台資消費股漲勢亮麗

FII雖然名為「工業互聯網」公司,漲停板僅三根的原因,可能在於它被歸類為「純製造業」,不符合市場潮流。既是台資,又是製造業,也許不受A股待見,不過,在香港上市的消費股倒是很爭氣,中國旺旺(00151.HK)、康師傅(00322.HK)、高鑫零售(06808.HK)上半年都有亮麗表現,統一中控(00220.HK)近日股價已逼近十港元,第二季漲幅將近五成。

台資企業也流行大消費概念股,消費族群與電子製造業的走勢呈現兩極化,某種程度顯示行情存在一定的避險特徵。根據歷史經驗,一旦「喝酒吃藥」行情再度上演,大消費躍居主流,可能是典型的A股防禦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