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中港直擊

中國領軍的全球汽車產業變革

黃齊元 文章摘錄自第1997期

最近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出貨不順,進度嚴重落後,執行長馬斯克受到投資人質疑,乾脆睡在工廠。上個月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建造新的合資工廠,產能高達五○萬輛。這個新聞之所以意義重大,在於中美正在進行貿易大戰,高科技屬於敏感項目,川普前一陣子還指責哈雷機車到海外設廠,並大加讚揚鴻海富士康投資美國的舉動。特斯拉在上海設廠不只顯現大陸市場的重要性,更印證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地位已領先世界。

全球汽車產業有三個關鍵字:電動車、無人車(自駕車)以及共享汽車,每個都代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電動車的領導公司是美國特斯拉,但中國大陸至少有四~五家在急起直追中。無人車的技術中美都在開發,未來已不僅局限於一種交通工具,更多的是向新一代互聯網終端發展(車聯網)。中國已湧現出百度等具備領先無人駕駛解決方案的企業,加上百度Apollo計畫等開放生態的打造,將讓整車製造商、零部件、感測器件、硬體供應商以及新創公司,有機會參與到一個新的、快速反覆運算、快速創新的生態環境中,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BAT野心勃勃

台灣應該是感受到了全球汽車產業快速變遷的壓力,最近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二○三○年無人巴士可以上路,然而百度本月剛剛宣布,如期量產外界期待的自駕等級高達L4的無人巴士「阿波龍」,並發布自主研發的大陸首款雲端AI晶片「崑崙」。換言之,台灣落後中國大陸進程至少十年。

「無人」駕駛所依靠的自動駕駛技術可分為五級。從全球看,跨國車企已實現部分自動駕駛(L2級)汽車的批量生產,少數推出有條件自動駕駛(L3級)汽車,以谷歌為代表的新技術力量在開展全自動駕駛技術(L4、L5級)的研發測試。中國目前進入路測的汽車處在L2級和L3級。

大陸國家級的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正在制定,由國家發改委主導,工信部、科技部等多個部委參與。初步目標是在二○二○年將L2以上的自駕車規模達到十%。工信部表示,自駕車與智慧網聯汽車是包括「中國製造二○二五」、「互聯網+」和「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國家策略核心,並設定二○二○年L0~L2級無人駕駛汽車占總體汽車銷售量的五○%、網聯汽車占比十%的明確目標。

中國強迫傳統車廠轉型

中國科技巨擘的代表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在社群平台、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等市場已取得領先優勢,現對汽車市場也是野心勃勃,憑藉技術和用戶號召力方面的優勢,將對傳統汽車廠商構成威脅。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正在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投資電動車和無人駕駛市場,涉及領域包括電動車製造、汽車共用服務、汽車線上零售等。

以Alphabet旗下的Waymo為代表的美國科技公司,已發展汽車市場多年,但對中國市場還沒有任何作為,因為中國政府對網路服務有非常嚴格的管控措施,使海外科技公司難以參與中國市場的競爭,比如非中國公司無法開展地圖資料獲取工作。

根據Bloomberg研究指出,中國大陸將是全球電動車(EV)最快速採用的市場,預計未來七年之中,中國大陸電動車銷售量將占全球銷售量的一半。到了二○二五年,全球的電動車銷售量將增加十倍,達到一一○○萬輛。Bloomberg預估,到時候在中國大陸,電動車將占所有乘用車銷售量的十九%,而在歐洲為十四%,美國為十一%。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得力於政府大力扶植。一方面提供買家每輛一萬五千美元補助,並在各地廣設充電站。預計二○二○年前,還將斥資六○○億美元補助產業發展。另外,中國政府也強制要求傳統車廠轉型。

電動車的重要命脈就是動力電池,隨著中國電動車市況熱絡,持續推升動力電池需求,電池供應將從以IT為主轉為以動力應用為主,預估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穩定成長,從二○一七年的二○億顆成長至一八年的二五億顆,年增二四%。現在全世界正在出現超大型的電池工廠,而且大部分新產能集中在中國。中國大陸新能源電池的代表廠商是寧德時代,前一陣子以破紀錄的二四天時間獲得證監會通過A股上市,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至於在共享汽車領域,中國早已追上美國。原先全球霸主是Uber,但由於創辦人去職,在引進軟銀作為新戰略投資人後,估值從七○○億美元跌到五○○億美元,反觀中國大陸的滴滴出行卻因併購Uber中國,估值調升至六○○億美元。東南亞共享汽車龍頭Grab也獲軟銀參股,近期又併購Uber東南亞,估值大輻增加。台灣由於法令限制,在這方面幾乎沒有進展。

總而言之,大陸在汽車領域上,未來將領先全球。大陸需要台灣半導體,台灣需要大陸智慧汽車技術,兩岸不妨交換,好好合作。

(本專欄由黃齊元、李孟洲、鄺民彬、陳至勇輪流執筆)